|
其实我很想知道要是科林尼没有自杀法官会怎么判 |
|
2019.11.23
德国人到现在还在不停地拍电影清算自己…… |
|
讲故事的技巧已经足够成熟圆润了,无奈后半段的故事实在是太弱了,几乎毫无惊喜,完全兜不住前半段的铺垫。 |
|
1、从沉默寡语的犯罪嫌疑人入手,开始一段抽丝剥茧的律政悬疑探案,前半段调度把控不错,观众有被吸引;
2、主角与被害人特殊关系使人物心理情感饱满化,角色刻画成功;
3、涉及二战历史遗留法律问题也有社会现实影响力,有思考性。
可惜就可惜在最后庭审戏上反方律师教授的心理转变太过勉强突兀,虽然那段用交错时空平行剪辑加强情感渲染以掩盖,但显然为情节戏剧化而刻意为之,且该角色脸谱化较重,缺乏关键描写,显得狭隘短平。 |
|
有点自然法学派和实证法学派上百家讲坛的感觉,结尾我仿佛都听到哈特爷爷棺材板的动静了,人家还没爬出来就上字幕了,估计也很是郁闷。毕业论文十五年后,“笔者”(请原谅我当初的无知)已经不去纠结法“恶”不“恶”的事儿了,只愿能如片中那只初心牛犊,保持咬定青山不松口的蛮力,这样当正义姗姗来迟的时候,大家就可能还未曾离场。 |
|
本片的意义大于它的质量 |
|
节奏和结构撑不起好的故事和主题。开场后与案件相关的情节迟迟不交代,而是一直聚焦于family drama,导致一开始非常地催眠。案件真相的揭露也不是抽丝剥茧,层层递进,而是在某一个节点一股脑儿和盘托出,缺少层次感和悬疑感。男主有点像林漫威。 |
|
21.05.14 耳东 三星半
这片给我最大的感受在于,它让我重新意识到法律是人所制定的。 |
|
女法官看起来好diao |
|
叙事无力的案中案 |
|
当小科林尼拿着球和爸爸肩并肩走下去的时候,我的眼泪真的忍不住了。
时间不会倒流,历史不会改变,死去的人也不想复仇。可是如果有一天,我们发现我们曾经犯下了错,有人因为这些错而无辜死去,那么无论何时我们都应该反思。尤其是当错误的发生是因为某些法律的纵容的时候。
公平,正义,这些人类共同的追求不应当有时限。唯有如此,亡灵方能安息。
(ps,德国人还在反思自己,salute)
|
|
一个无时无刻不在反思历史的民族值得敬畏,庭审交织过去的罪孽,强力的质问,良知的觉醒,很震撼。 |
|
从一部有历史跨度的影片中出现P38手枪起,你就该猜到又要鞭谁的尸了。浮士德的寓言贯穿全片,德国人敢于揭自己伤疤的态度,让他们并没有侮辱伟大的歌德。感谢电影,在黑暗笼罩大地的日子里,你就是光。 |
|
最好看的二战题材基本上都是德国人拍出来的 |
|
德国人对二战时候犯下的错误,一直都在反思。正因为有反思,才能改正,才会进步。 |
|
前半段悬疑感很好,后半段感觉导演家有事,急着把电影拍完走人,法庭戏推进得既轻又快。hans meyer战时战后像是两个完全不同的人,战时冷血残暴杀人如麻,战后仁厚慷慨友善,而且很难说这种仁善完全是假的。我突然就明白了,当初小区投票换物业的时候,为什么老头老太们前一天还在撒泼打人叫骂,第二天就能牵着孩子温柔地教育其要讲道理。环境裹挟下,一个人如何秉持应有的德性,我觉得电影的重点应该放在这里,对68年《德雷尔法案》的诘问才是整个事件的灵魂。 |
|
德国是一个严谨、理性的法治国,战后也对纳粹历史进行过深刻的反省和追责。但1968年通过的《德雷尔法案》为纳粹战犯开脱罪行,是其公正的法律秩序的污点。揭开这一历史伤疤的,不是德国人自己,而是土耳其裔律师,反映出德国对土耳其移民融入主流社会的接纳和认可。令人深思的还有对法律公正的思考,法律如果失去公正,它还是我们要维护的法律秩序吗? |
|
法庭片,但将其置于二战背景之下,让德国人再行反思自己的罪恶。影片追索正义,其实不过是冤冤相报的血亲复仇而已。如果不断地追溯历史,那么正义又何在呢?影片的思维有些左,左得逻辑,有些幼稚了。 |
|
实在是太有意思的剧情反转和人物设定。在德意志新纳粹势力蠢蠢欲动的时机,让一个接受德国体制“恩惠”的移民来狠揭二战伤疤。重审德意志面皮上的冷漠和心里的傲慢,这是一个值得纪念的警示。多么牛逼的自省力,但愿这类电影它是有作用的。 |
|
自从看了些刑事辩护的书,有了知识基础之后,对庭审电影总是特别来劲!抽丝剥茧的展露事件始末,最终牵出臭名昭著的EGOWiG(德雷尔法案),德国人始终在自我审视。电影4.5,但主角追逐真理的大无畏精神引起我的共鸣,奉上力荐。所愿者,唯正义两字。 |
|
7.5,德国人的历史反思电影每年都出精品。 |
|
postwar justice向来是个问题。但这方面德国人明显做的比日本人好太多。拍得整体比较克制,闪回和现实的用同样的镜头语言穿梭,效果挺不错的,不过煽情的点的有些明显 |
|
电影确实拍的一般,前半小时完全是废的,但是历史的真相还是很让人震惊啊。感觉现在看不了二战片了,看一部哭一部。男主演的真好,不知道有多少犹太后代一辈子都活在悲痛愤恨的阴影之下啊。就是年轻时的汉斯实在太帅了,差点让人恨不起来,演员不能选这么帅的。 |
|
不只反思纳粹罪行,更难得是对“恶法”的反思! |
|
还以为此案有蹊跷,其实没有,只是具有社会意义,关于一项德国战后法案,让许多纳粹军人逃脱了法律责任。话说回来,不同历史时期下的国家意志,又有谁,能置身事外呢? |
|
隨機選了一個村莊,非對等報復,戰爭罪無疑了。 |
|
“Hans Meyer 只是在执行命令”,战争一旦开始就没有赢家。1968年的《德雷尔法案》,德国人也想重新开始生活,不是吗?即使带着愧疚活下去,而那时重要的不就是重拾活下去的信念。当被拿着枪“审判”时,他下跪的样子表明他可能从来没有走出来过,即使战后再怎么努力善良和仁爱。为什么要在书房放着那把枪,可能很多个夜晚他也觉得自己没有活下去的权力 |
|
完成度不错,故事讲得到位了,但是不得不说,主创们在小心翼翼地追求光明和良知。揭发疑问的是土耳其裔,被害者和复仇者是意大利人,幡然醒悟的是德国人。最后的结局巧妙地避免了对德国政府和法律界的拷问。。。反思不彻底,但比彻底不反思好。 |
|
这部电影在德国上映时,我刚好在德国念法学硕士,不过当时没去看。
两年后我生日这天,终于在电影院欣赏到,结束久久我仍沉浸在自己受到的“震动”中。
法律应当是人类行为的底线,底线不能一降再降甚至变为恶法。
电影的结局让我想起我第一次去柏林时的感受:战争纪念碑遍布整个城市,很难想象,一个国家的首都到处都是忏悔的气息。
遇见这部电影的期间,我从法学生成为律师,也希望自己能从法律与正义的见证者真正成为法律与正义的守护者吧。 |
|
看过的德国电影10部有9部是反法西斯。希望能多引进些各个国家的电影,不要进口片全是美式快餐,看了几十年不腻歪么。 |
|
震撼的是故事本身。剧本和视听都太中规中矩,只能说完成度不错。 |
|
想重看一遍《朗读者》 |
|
背负纳粹遗伤的沉默嫌疑人与必须选择忘恩负义的辩护律师,是挑战法律的犯罪谋杀还是正义复仇的历史清算?50年前的无差别屠杀与新移民时代的一场处决ₒ 枪决蒙太奇+1 |
|
所谓为谋杀赋予正义性,会容易让人联想到《东方快车谋杀案》和《嫌疑人X的献身》之类的作品,但是差异在于后者的剧情跌宕起伏,引人入胜,而这部电影就有点平平了,催眠效果非常好。当然,因为是根据真实历史事件改编的,所以会有一些现实意义,的确非常尊敬德国人的反省意识,只是电影的悬念感、曲折感的营造还是缺失了一些,光有氛围了,实质内容撑不起来。最后的结尾还算不错吧,整体就是中规中矩。 |
|
第一次在一部电影上映第一天就去看了,感谢红红~国仇家恨这种剧情一直长在我的爽点上,起初我还以为凶手不是被告人。被告小时候亲眼看着自己父亲被杀真的太惨了,而他最后杀了已经暮年的军官时反而让我觉得更加悲伤,即使杀了这个人,他死去的父亲也不会复活了。法律是公民心中的信念,但它面对鲜活的生命也只能是聊以慰藉。在环境的影响下个人的信念是那么容易被操控,一个人会成为杀人机器也会成为慈善家,德国和日本所犯下的罪行依旧无法和解,大概只有时间能治愈这一切。最后小孩和爸爸一起去踢皮球那里太虐了,我最看不得这种物是人非时光倒流在天之灵的梗了qaq |
|
1968年的Dreher法案将战争罪犯定义为从犯,以追诉年限来保护西德政府系统内的前纳粹军人。电影即以此为出发点,但改编拍摄得一塌糊涂,想做点情节剧的设计,导致人物除了一对复仇相杀主角外,其他养父设置、情史、少年友谊都徒增累赘,律师心理动机完全缺失。 |
|
半部好片,非的和二战联系上,还是唯一的梗,太牵强,完全可以走正常的司法渠道,却要以暴制暴,难以引发同情。 |
|
能正视历史的国家终将强大 |
|
民族主义是很大的罪过。后排有女人说“十万多吗?想想我们以前。”这也要比? |
|
最后的法庭戏,真的略显儿戏了,虽然主题很深刻… |
|
叙事节奏一般,人物塑造其实也一般,可贵在意义大于故事本身。能够自我反思,承认过去的错误,保持辩证思考的社会文化氛围,背后的支撑力,要比好的剧情和故事更有魅力。 |
|
法律 道德 都是人制定的 |
|
前半部分花了太多笔墨去塑造无关人物,而花在律师身上的篇幅又并未达到预期的深度,剧情甚至一度昏昏欲睡。如果说《波斯语课》是一次精神逼仄,那《无罪谋杀》则还停留在用强烈刺激的画面突出纳粹的变态。探讨被纳粹屠杀的家庭能否私刑仇人,其实还是一个相对狭窄的视角,缺乏了历史背景之下的人文思考,更是把民族苦难矮化为冤冤相报。相反,背后司法体制的漏洞与执法者权利的滥用,倒更值得深入挖掘。只可惜导演的把控力不足,剧本只是将法律体制造成的溺毙,单纯理解为一次噱头十足的讨纳粹檄文。另外,不少桥段展现出为了烘托主角而强行上升的嫌疑,手枪很少见吧?是的。在黑市上容易买到吗?当然不容易。所以呢……所以你都知道逻辑不通,何须问我? |
|
开头四分之一有点单调,后面越来越精彩。良心帐不仅存在于事件定性,更存在于司法体系中。 |
|
这次谋杀,是对法律的挑战。我喜欢这个结局,真相既已揭开,大仇也已得报,我必以命,偿这天地之污! |
|
无聊到挠头,再有历史意义也没用,男主角的整个故事线都好无聊,而德国的司法真的被拍得和儿戏一样。 |
|
以沉默嫌疑人入手,将案件由小剖开,再上升到对历史的审判,战争创伤从未完全愈合。整个庭审的调度和节奏把控不错,情感部分也恰到好处,对关键问题的终极考问有自我反思意义。 |
|
有些电影,社会意义远远大于电影本身,这部就是。架构四平八稳,是优点也是缺点。剧本出彩之处也不少,从一个明显有预谋的谋杀案入手,但凶手的保持沉默引领辩护律师完成天职的点很引人入胜。辩护律师的社会关系人设架构上促成了更多的戏剧冲突。进入戏肉的后半段,闪回的戏份和剪辑恰到好处。全片稳重、克制,抽丝剥茧带入最终高潮——如果法律不作为,那就以暴易暴吧,那似乎是寻求正义的唯一。 |
|
没看过原著,但是感觉成片的小说感太重了,完全没有试图跳出文字的勇气,各种枝叶般的细节一旦不加修整的影像化之后就极为影响节奏感。 |
|
这就是我们信仰的法律吗?究竟这条法律站在哪一边?仿佛《缄默的迷宫》姊妹篇。(均为律师深挖纳粹罪恶史,战争刽子手安然隐匿于世)14年有《缄默的迷宫》,18年有《无主之作》,19年有《科林尼案》,德国真是年年产出深刻有力的反思片(再看看隔壁小日本)。女主骨子里卑贱自私还瞧不起男主,突然觉得Elyas M'Barek看着挺像小法~武器专家怪不得这么脸熟,原来是Sabine Timoteo。让Jannis Niewöhner饰演年轻凶狠的SS军官是作孽吗天了呐!!!!青春帅气的外型,举手投足间散逸出不可一世的跩酷气质,帅得要人老命了!!!(之前完全不知道这是涉及历史的二战反思片,所以Jannis原来早在此处演纳粹了)过去与现实嵌合的平行蒙太奇以一致的镜头语言缔造出紧绷逼仄的戏剧性,Collini被揭开的伤痛回忆百般煽情催泪,历史插叙削弱了法庭审判戏的内容充实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