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音乐好听,电影也不错,另外,超级喜欢塞西尔·德·弗朗斯。 |
|
帽子太高,挡住了完美的一切。 |
|
Django其实是个乱世之中想要保有艺术自由却因为种种原因身不由己的小人物,但整个剧本把他当作时代英雄在塑造,反倒感觉小题大作,全然没有必要。一旦意识形态先行,内容必然被制约;小人物有小人物的拍法,若他本身是时代洪流中的一叶扁舟,就顺势让他随波逐流去吧。 |
|
好喜欢法国传记电影呀,闲淡又唯美 |
|
二指禅大师 |
|
怎么连四颗星都没到,演的很好! |
|
想想去年威尼斯lalaland开场时的满堂彩,柏林这部开幕片就显得太不起眼了,本来就是导演处女作,没什么明星,还拍得这么中规中矩流水账。片商朋友问我是否值得引进,我说柏林器重它可能因为涉及反战反思,但传主在中国相对小众,目测不会有太大反响。唯一surprise是,那时候就有希特勒鬼畜视频了... |
|
星全给音乐,其他都是空的。非常失望。 |
|
音乐与政治主宰了《姜戈》的一生,然而在这部反思二战与民族仇恨的作品里最具政治性的却是艺术本身。 |
|
法国音乐片水准不会让人失望,从《放牛班的春天》到《音乐会》,再到《姜戈》,无一不是剧情流畅,演员表演自然,音乐精彩纷呈。故事所处背景当然重要,但音乐电影的灵魂毕竟还是音乐和表演。如果你没有看过这部电影恰好又是音乐片爱好者,请不要介意影评爱好者们一个个摩拳擦掌,忙于用自己糟糕的品味和智商去羞辱如此佳作,自己去体会导演良苦的用心,精彩的细节,全片冷峻的气质吧。 |
|
不太喜欢演Django的这个男演员,剧情也比较平淡。不过能看到Django的传记片,还放了很多经典曲目,也不求别的什么了 |
|
安魂曲谱散佚,被迫害的命运无法安魂;盲人教堂绝唱,流浪过的音乐可以永生。为敌人演奏的手被烈火烫过,奏出迷魂曲;为同胞哀悼的心被白雪埋过,谱出安魂歌。空袭时母亲不肯躲进防空洞,笃定信仰,他却把信仰当成迷信。被时代推搡着迂回逃难,见过了烧尽一切的大火,他终于懂得一种信仰,不屈地活着。 |
|
用法国爵士界的传奇人物的传记表现,讲述着法国著名吉他手姜戈·莱恩哈特在二战期间与占领巴黎的纳粹分子抗争的故事,受战争迫害的人,逃亡,压迫,分离,窜匿,片中大量的吉普赛摇摆乐听的如痴如醉,在战争下,能够抚慰人心的依然是一首首可以飘进灵魂的乐曲~(立青映画字幕组翻译 |
|
平平无奇的传记。大学时代买过Django的CD,今年读Billie Holiday的自传才意识到这些艺术家是经历过战争的,而我们听他们的音乐的时候是想不到的。就好像《绿皮书》的原型曾经演奏过Yesterday,而我明显觉得Beatles比种族隔离更“近代”(文明),也是一种盲。老太太演得真好。刻意为音乐节赋予民族英雄的力量,稍显过分,而且在wiki上也没有看到这段经历的描述,音乐毕竟不是妖术。小酒馆演奏欢天喜地,推近才看到艺术家躲在人后撒欢,最后宴会被中断和交际花躲在房间被打断的未完之吻没有切断很好。 |
|
庸常到家,现在是个人物就要往民族性上拽也是没治了。 |
|
作为导演的处女作可谓中规中矩,由于主角在法国之外并无太大的知晓度,只能被大多数观众(不公平得)用来与《钢琴师》等经典的同类型作品进行比较,以音乐作为剧情与气氛的串联但是功能雷同且重复,反而落入机械主义的叙事与抒情。 |
|
音乐真的好听。从开头欢快浪漫的吉普赛吉他到最后沉重的《罗姆兄弟交响曲》,战争与苦难无限拉大了姜戈的艺术张力。 |
|
观众真难搞,剧情丰富了就说人物塑造的不够饱满,人物饱满了又说剧情流水。这部剧的重点就是在姜戈本人好吧。不觉得导演想要传达的是反战反思,更多的是想借由姜戈的视角来看一看在战争中被压迫且被忽视的吉普赛人而已。这部片拍的很好,画面调色很漂亮,配乐满分,剧情点到为止,导演很会说故事且把想表达的自始至终都说明白了,真不容易。看完A Star is Born这部烂片后,才领会结构工整最起码让观众看得舒服 |
|
最后在雪地里琴断了的瞬间心头一紧 音乐都动人 中间有不少讽刺德国人的桥段哈哈哈 |
|
对里面的吉他solo喜爱至极 |
|
没有感动到 |
|
各方面讲究政治正确、没啥可说的的主旋律片。不寒而栗之处在于,看完之后Vincent给我说,你知道吗,我查了维基百科,这个人后来其实被瑞士遣返了。。。想起了《Akte Grüninger》 |
|
中规中矩,要不是音乐好听真的有点无聊。 |
|
给音乐多打一星 |
|
黑眼睛? kateb好酷啊... |
|
脑残粉也只能三星不能更多。Django这个“人物”的魅力还不如[甜蜜与卑微]里头那几句话。故事讲述乏善可陈,硬拗的地方着实不少,Django弹着管风琴后排小弟拿本子出来记的那段都快看笑出来了,干嘛非要把艺术家搞得兼济天下苦大仇深失掉了他的自身……;其实已经预见到《Minor Swing》会出现在“一段非常重要的戏”里,但看到的时候仍然拽得不行——“这些耍猴的音乐,把人们都搞疯了!”;后面那个吹单簧管的,摇摆的动作可以再做作一点;“模仿一下克拉克盖博吧,噢拜托了Django”;女主是[西班牙公寓]里那个T,怪不得那么眼熟 |
|
好听,但过耳即忘。 |
|
电影看到半路睡着了 男主真的很丑 虽然有才华 |
|
没有故事,音乐撑满全场。这是怎么成为柏林开幕片的。 |
|
#67th Berlin#主竞赛 想在时代洪流中保持遗世而立 只能是虚妄 |
|
感觉情节不是很严谨。几段音乐倒是好听。 |
|
3
传记片,听听音乐还可。 |
|
2017.12.9@光點 |
|
有自己的艺术信仰真是又快乐又折磨。 |
|
6/10。艺术生命与政治禁锢的对抗是一个太庸常的角度,对两者间的二元对立也表现得浮于表面,譬如开场林中的吉他手被没露面的凶手崩掉脑袋,台上欢乐的演奏与台下成群的纳粹士兵相互切换,德军官邸的热闹晚宴和湖上盟军的隐匿小船,对比蒙太奇和大量的近景特写、主角始终位处中心的构图,显示了导演能力匮乏。姜戈和波兰斯基镜头下的钢琴师一样,不想卷入政治,却在复杂的时代一步被推向行动起来、妥协求生的逃亡生涯,姜戈对身处的危机察觉得太晚,骨子里的率性让他抛弃音乐厅等待的观众在塞纳河边醉酒垂钓,和女伴一起在集会上取笑希特勒的胡子,与朋友调侃纳粹的音乐管制,哪怕被迫到酒吧助兴,也立刻浸入音乐的世界,直至把自己掩埋在雪里逃脱瑞士边境的追捕。影片从默拒去德国的邀请后,情节开始跳跃,结尾满屏的受害者照片,仅满足了一点政治诉求。 |
|
平淡中的韵味,音乐中的沉醉! |
|
竟然把主角拍得面目可憎 结尾才兜回一点儿 可惜为时已晚 |
|
最后在雪地里琴断了的瞬间心头一紧 音乐都动人 中间有不少讽刺德国人的桥段哈哈哈 |
|
电影拍的一般,人物原型也不伟岸,只是一个政治觉悟比较低,只在乎自己感受的艺术家。但是,里面的音乐确实很好听,值了。 |
|
讲道理都是流水账,没有看点 |
|
看一个导演水平行不行,看一眼他拍的舞会戏就足够了,这部就很明显的不行……
政治背景的部分还算能看,人物塑造接近零蛋,姜戈的经历与其艺术天才的身份完全割裂,开头拍的是啥?德·弗朗斯的角色从头到尾都在干什么?为什么要让一个虚构的人物在真人传记中占据如此多且重要的戏份? |
|
好好的题材又被拍成了什么鬼… 音乐好听,回头找来听听… |
|
好音乐、好题材、烂电影。 |
|
比较平庸且男性叙事 但是看完确实更喜欢gypsy jazz了 |
|
挺烂的 |
|
故事组织得断断续续的 |
|
的确不知道纳粹还迫害吉普赛人 |
|
中规中矩的二战中小人物志影片。主演真的会弹古典吉他,而且弹得很好。 |
|
艺术被暴力侵袭,电影不如时事。听Gypsies jazz,不能随性而舞,绝对是一种惩罚。现在,眼下,不就是这样,没了那把吉他,连艺术都不是艺术,别忘想混为一谈……shit |
|
法国版抗德神剧 有够无聊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