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Parte 1: 故事1吊起胃口,故事2的情感体验更是令人称奇,一切都是旋律,变奏与语句的叠加爆发喷涌的情绪,而利纳斯也可以凭借几个音符迅速逆转整个情境,惊喜连连,许多时间以来第一次真正感受到了长焦镜头的乐趣,在有限的空间感中,我们窥探到无限,自然还有那些迷人的面孔。
Parte 2: 一些最动人的影像,如果第一部分的两个故事展现了有限中所能观测到的一部分无限,这一部则真正触碰了无限,即便它终会化为漫漫雪原似的浩瀚虚幻,但故事与情感如花朵般绽放,抓住这些时刻即是永恒。
Parte 3: 走过了这么漫长的一路,我们与电影自身终于在疲倦的第四个“故事”中抵达了一个临界点,一个所有的虚构与纪录、影像与文字的界限都化为乌有的区域,在这里我们的电影自反着、再造着,如侦探一般在这些繁杂的材料中迷失。
一些最动人的影像,如果第一部分
|
|
A+,足够特殊的影片,它首先通过前三个趣味性十足的故事将我们靠近这四位女演员,又在第四个故事中们引导着我们如导演一般思索己身和她们之间的联系,而第五、六个故事的特殊展现形式又在朦胧中将一切指向无尽。前三个故事在文本上可能没有结局,但人物的情感已经构建得很完善了,第四个故事则是给出答案又试图解析,截断只代表不可能完全清楚一切情感,第五个故事作用更加功能性,男性追逐女性,最后却又被抛下,像是试图解密她们的无头苍蝇一样的我们,第六个故事则是另一种形式的借古表今。以“花”为题,最终表明这是一部献给女演员们的影片,她们美好,各不相同,若即若离,却永远是谜,这又是她们之所以吸引我们的原因。
A+,以身为“叛徒”的四个女间谍的个人故事真实地反应了每个人都是一座孤岛,最后部分又通向无数个个体。冷战的大帷幕之下, |
|
花作为一个整体,结构上并没有带来太多的观感愉悦,而是在内部的叙述过程中不断撩拨观众。观看花是一个实时感受的过程,与利纳斯的拍摄过程相对抗,豆瓣条目分成了两种挺好的,记录不同部分以及总体的不同感受。
再次回归第三人称的叙述,人物不断地被引入又马上被处理。
观感最棒以及最沮丧的一部分。之前的三个故事就像是铺垫,都让位于第四个故事。在这种叙述语调的基础上再度抽身出来,感觉在让整部影片的走向通往无尽。说来也是奇怪,默片部分带来的落差反倒看出了些自反之感,这并非是影片制作过程,而是观影过程的一种思考,我们是否在拒绝四位演员和这样叙事网络的消失,继而走入另外的故事。 |
|
只看了第一部分两个 由于没看全 不好批评 但是只能说我观看的过程很痛苦 声音上所做的艺术选择实在太…审丑 |
|
期待那麼久,一切都是枉然。 |
|
整个创作过程无疑是令人钦佩的,它体现的是时间与生命的消耗,并反作用于超长时长所彰显的“电影无限”,进而等同于活着的意义,不同类型题材组成完整的本体,不存在的结局于观众大脑的幻想中继续生长,电影和生活融为一体,却惜败于各种粗糙的同人级模仿,工业娱乐影像并不成熟的大环境亦导致了对类型理念的空壳式曲解,电影还是并不新鲜的结束了,“花”的结构比喻及“中断”和“拖延”,也许只是牵强附会的解释与补充,共同强行赋予这些无法左右自己存在的片段以自我解脱的意义,以及创作者们的自我告慰和心理救赎。 |
|
无论是声音系统存在可能因成本所制而出现的粗糙,还是创作者本人频繁现身所强调的虚构感,都与观众在微观上的关注度互斥。相较前作旁白不再贯穿始终(而是仅在第四个故事持续地发挥着作用),同时并未以足够的相似动作完成对阅读体验的代替作用(第四个故事中则有许多对电脑创作、发送短信等动作和文本信息的捕捉,所以这个问题在第四个故事中并不存在),所谓的“阅读-观影”其实并未完全成型且作用于观感,在阅读体验方面的尝试不如《非凡的故事》。
叙事相对而言最完整的一部分,整个第二部被一个故事所占据。精确到每个人物全部打散分别叙述,再聚合在一起。画外音的再度加入。
直觉应将第四个故事作为结构核心的“回环”,创作者的真诚自白。 |
|
十四小时的两天马拉松观影体验。幸好中间休息次数多,又是六个内容不同类型不一的故事。硬要说六个故事有联系,那就是主演都是四个姑娘(第五个故事故意没有出现)。喜欢曾经闭着眼睛都能拍的B级片、交叉剪辑的音乐片、独白太多的间谍片中有关特工爱情的故事,第四个故事元电影间离感拉满,第五个故事黑白默片翻拍《乡间一日》,第六个故事彩色默片带字幕卡讲述印第安女俘虏逃亡的故事。故事一到四有开头没结尾,故事五有开头有结尾,故事六没开头有结尾,于是构成了一朵花。 |
|
一本书!波拉尼奥式的白描(在电影里变成了动作-影像,特别长焦镜头下的affection-image和perception-image的无穷魅力)和纯虚构的小说迷宫结构。 也是一封动人的情书,给他的四个演员,给他爱的电影和土地
好莱坞的脸➕南美的小说 无穷的魅力 |
|
最具新意之处莫过于预先告知去尾的故事结构,即便告知并不直接作用于讲述的语气,却仍然扭转了观众体验故事的方式,用广而告之的操纵将交互引入电影之中。其实第四故事结尾的人物群像俨然已经是一部常规电源的结束,在压榨感官体验的最后一部分中,我们所见的是长久的黑幕(听觉)、花絮,第五与第六个故事作为片尾字幕发挥着结构意义,即使如此,仍不可能接受其以折损可观看性的方式存在。
旁白回归作为外部视角的同时,较第一部进入了更完备的叙事状态,用分离的小传为角色建构起差异化的特征。但其本质依旧是虚无的,并不是任何一个具体人物,而是宏观叙述下群体所表露出的个体特征切面。从此角度来说,所谓分离的小传仍然是高度统一的,距离、语气及状态。
自断双臂般突出了躯体。 |
|
春节任何一部院线片都不想看,宅家连看三天《花》作为今年的春节档 |
|
回归第三人称叙事,比第一部好很多 |
|
不懂為何要拍這麼長。 |
|
手法诚然实验先锋,但恕我不能get到导演的hight点,三个多小时令人发指的无聊坐如针毡,太可怕了。 |
|
反好莱坞式电影,挺好的但如今已不需要此类电影,反好莱坞闹得最欢的时候不也没把好莱坞做下去么,导演还是中规中矩拍成几部曲算了,有票房还有奖项。打1星只是个人对这种拍超长篇搏影评人好感的行为厌恶而已。 |
|
目前是“第一部分”不知道能不能全部看完 |
|
终于把最后一点点看完惹
3>2>1>5>6>4 |
|
片中的阿根廷歌歌词很有意思,然后看这片耐心不够用了,每一个场景导演都想用到天长地久。以为又是一部需要影评教我懂的好片,但浏览发现赞美本片的评论都是空洞言辞。三星都给片名的由来,海报对此有揭示。 |
|
cliche的故事讲出了南美荒原的质感,三与四尤为喜欢,巴列霍的火,聂鲁达的繁星,花儿热烈,时光拂过树丛。
穿过了昨天的无数问号,今夜完全沉浸在西伯利亚站台上了锁的注视,沉浸在南方星夜跳脱出死亡的诗歌。第三个故事整整讲了327分钟,细节如丛林里的tsetse蝇漫天飞舞,远不止一部完整故事片的容量啊。反刍着,陶醉忘了归路。
第四个故事的终结,于我是全片情感的最高峰。阳光下尘土飞扬,花儿绽放在荒漠,回眸笑着、走着、探寻着、凝视着,简直让人幻想,那些热烈的日子,永远都不会过去。 |
|
867分钟,14小时,十月初在武汉三天看完,其实第一个故事是有点失望的,但越往后看越喜欢,过程宛如过山车,不解、愉悦、震撼、惆怅等情绪轮替,圣贞德部分看完百感交集,忍不住感慨“太棒了,我逐渐理解一切”,继续走向结尾,怅然若失。现在一个多月过去,虽然剧情需要要提醒一下才想起,但依然温暖有力量。#独放
《花:Part2》
十月初在武汉第一次看,最喜欢这个part,尤其“圣女贞德”部分。11.9在上海看了贞德后面的特工爱情和苏联特工50,观感比上次更好了。#恰巧是柏林墙倒塌35周年 |
|
所有的故事都不要结局 |
|
+。part1:我已对人脸患上巨物恐惧。
美轮美奂如痴如醉 |
|
呈现「花」的结构——主干上绽放的花瓣将叙事的边界铺展到冷战期的全球,分别从各自秩序阵营里叛逃出来的女性们拥有的前史,是旧世界濒临奔溃的春江水暖,《明斯克协议》让东西方间谍“游戏”陷落,让南半球的天空颠倒,让面对屠戮的“贞德”的脸被无穷光圈映照到失色变形,四个女性挣脱自身体系,来到蛮荒苍凉的南美大地怒放。
虽空间跨越大,但其实是关乎时间的漫长洗礼——长镜在科学家仰视星空时来回逡巡,天光渐暗,顿悟生发,并牵引出第二幕心灵产生缝隙的瞬间(结构较第一部完满);最爱两位杀手的沉默爱情,间奏的旁白极富文学质感(很难不想起波拉尼奥),在无穷等待中走向未知的预定结局,最后一次见面和最后的信,照片累计起来的无数瞬间会成为余生刺痛吧;最终一切走向虚无,正如绑架本身如等待戈多,西伯利亚寻找鲍里斯如永无抵达的城堡。 |
|
第一个故事只是作为引子,第二个故事就真的相当精彩了,情感的塑造波澜起伏,脸部大特写加之缓缓叙事的方式让人非常沉浸...真想看后面几个
精彩已经不限于剧情,每个人物都很丰满,情感细腻,缓缓的画面与音乐推动着情绪延展开;被老头晚上看星星的一幕触动了...后面两部分赶紧出来,等不及
还是最爱故事2和故事3,故事4嵌套的感觉很新奇,似懂非懂 |
|
先看了一眼第三部,发现这个特工故事还有两小时:) |
|
在精巧形似的花状结构和风格独特的技术特点外,明明位居于最外层,却往往被忽略的是近乎在每个故事中现身的四位女演员。在导演直接表述出文本是直接挪移成熟完善的电影类型套路下,本应枯燥乏味的情节“复述”(动作的确有着明显的B级感,但也有着故意的姿态)却不时闪现令人动容的部分,固然有着化固化已成陈词为神奇的导演能力和延展情节时真挚动人的写作技巧,但最主要的依旧还需归因到设置人物时的精湛水平,这与演员一同增殖出了极为动人的部分,成为各个段落里的闪光处,意图复制行为的不同点。当这些与四位现实身份确定的真实演员联系到一起时,就超越了形式与风格所制造的有关时间与人生的书写,而成了跨越时空的永恒之物,这种闪耀在因数量而渐显混乱的角色记忆中,逐渐归一,真正的四位一体成为集合,一个意涵与魅力极其丰富的女性形象。 |
|
周末两天时间分8场大银幕上看完了,也是圆了一个心愿,在此感谢组织者。片子本身确实一般,分三部下评论了,不赘述。想到群里看到的一句话,超长片的高分,其中有多少分是对自己辛苦/成就看完的奖赏性打分加分呢?(第1314部标记送给了《花》,还挺巧合
第二部是更无意义的冗长硬凑了。冷战间谍逃亡:?。然后又是4个女特工的分别背景介绍,这部分,如果分别来看,算是比较不错的了,或者有些部分很妙很有后劲;但是,作为漫长冗长808分钟的内容,实在是水平低,尤其是大量的完全的每一个都是依靠旁白叙述,才能推动剧情和讲清楚剧情,真是严重的能力不足的体现了。
昨天的一二尚可3-4星,三基本就是烂+男性视角了,以及导演满溢出来的自恋自大且不被人所告知过。先是很蠢很尬的方式“表演”女演员和制片的矛盾(少不了女性刻板印象,还假装成幕后纪录 |
|
13个半小时超长片长已经见怪不怪了,倒是思路,虽简单清晰却又让人困惑。剧情/悬疑/惊悚/歌舞/奇幻,它就是在跟类型较劲。导演克服不了实验欲望,但最好的仍然是他以前尝试过的旁白叙事那些部分。 |
|
就是这么任性。第二个故事里的歌很好听。ost则极尽嘲讽。感谢字幕组。对资方制片方五体投地的佩服。 |
|
在变化焦距与调度人物达成的叙述中,奇妙的幽默感散布于所有类型之内, 这使得短暂出现的人物也能有一席回味的余地,所有人都显得正经又可爱。景框内的人事也常变化或出现得出人意料,这些镜头与旁白又构成另一层趣味。在几个故事中最喜欢歌手和间谍的故事,以及成功爱上四个女演员。喜欢程度排序2>3>1>6>5>4【2019十佳No.10】 |
|
So le Carré |
|
没看懂…… |
|
2/10。肆无忌惮的浅焦特写和缺失的正反打,模糊了完整的空间关系,弱化动作之余时空秩序的跳跃、旁白叙述增强了人物关系的混沌感。导演直接出镜将画面对准书、笔记本和电脑屏幕,用极端的慢节奏去实验小径分岔的结构模式,从科研所的干尸、分手情人和黑帮提取蝎毒制造永生药、跨越冷战各国的女间谍、无声片的翻拍到透过一层纱布拍摄的逃离印第安部落的女性日常,电影的虚构痕迹不断暴露,拍摄数年的导演发现他其实想拍的是树,抛弃了顶撞他的四位女演员,结果他们变成女巫,让消失在取景途中的剧组集体发疯,当心理学家通过导演留下的红本来调查他的发病史,却发现疯人院里所有女人都渴望导演,这场非理性的胜利表明了电影是自由的,最后长达半小时的谢幕画面天旋地转,整个剧组相拥、庆祝和撤离帐篷,只剩黄昏下独坐思考的导演和忍耐得生无可恋的观众! |
|
6.0/10。①「反常规的playful氛围」的营造:划分为六个章节,每个章节的类型/风格都不尽相同(超自然B级惊悚片、谍战片、音乐片、元电影、爱情片、历史片等),不过有四个女演员在所有章节中都扮演了主要角色;前四章的故事从开头讲到中间戛然而止,第五章结构完整,第六章的故事只讲了后段;每一章的叙事都随意(甚至不完整)而且戏剧性淡。②影像效果实际上更多是无聊(也许是影像技法调动的不够充分,也许是其它原因),而不是playful。13个小时的时长更是会将①所说的氛围严重削弱拖成疲累。 |
|
对电影结构和类型的探索,足以媲美乔伊斯的《尤利西斯》之于文学——始于B级恐怖片的陈词滥调,间或音乐、谍战和侦探,终于西部默片的混沌初开,绝非无所不包,但亦溢彩流光。这段868分钟(含40分钟片尾字幕)的影像-文本漫游,也因它的时长而获得了别样的份量,尤其是Part3,我们曾几何时见过南半球倒置的璀璨夜空,西伯利亚的皑皑白雪成为一出间谍故事的主角,让我们忘记绑架或者追捕本身,反倒希望它可以无限的延展下去,即便众人的结局早已命定,这也便是诗意之所在。当然以上种种成功之处,与四位主演及其他演员的杰出表演脱不开干系,再荒腔走板的台词也在她们的演绎下真实可信,成就这部电影终究不是树,还是人。Part6模糊了面目,只留下胴体,但我们仍能从中辨认真实的情感,电影也确实需要如此极简的时刻,以证明其永恒存在。
很完整很好看。
|
|
4分。这都什么和什么啊?别说第一部分了,我连第一个小故事都快看不下去了。。。没头没尾来这么一个,这不是文艺片的玩法么?怎么套到CULT片身上了啊?曲高和寡不是问题,但起码你得给人个曲子吧?否则就变成自命清高了~~~ |
|
世界名著。 |
|
独立制片公司El Pampero Cine + 来自Piel de Lava剧团的四位主要女演员 + 10 年。回到电影的源头寻找结构与叙事的新可能;为演员创作角色(而非为角色寻找演员);跨时空和类型处理历史。
Ep3 波拉尼奥式的巨作,Voice over带有强烈的文学性。Ep4 元叙事反观创作过程、制片方式对电影的影响,纪录片的元素涉入,(无)结尾甚至有点浪漫。
EP5 重拍让雷诺阿,黑白电影的叙事密度高。EP6 充满绘画感的终章,回到电影的源头——默片和小孔成像(长达38分钟的片尾字幕多数打在倒置的画面上)。结构/表演/叙事的实验统一。 |
|
比如导演自己画得图就没有任何意义,他想把自己说的话和自己画得线连上,其实是无意义的乱画,就像电影一样。 |
|
十佳!!! |
|
文学-电影
导演笔记 |
|
隔了三年才看完,但对于之前的情节竟然印象还挺深。旁白到底该怎么使用才是属于cinema的? |
|
第二遍。在经历过如此多的事件之后生活仍趋向于无,但她们依旧选择认真对待每一个时刻,就像类型片中的主角永远都不会松懈一样。多么动人的一章。
反而更希望Episode3继续下去。 |
|
Ep3,贯穿三幕的故事,四位间谍的四个“瞬间”,每段故事语气都在发生变化,在动摇中吟唱过去,然后笃定地走向未来。她们成为她们自己,离开并与世界重新联结。不得不感叹女演员们真好啊。 #潘佩罗电影小组之旅 @武汉
Ep4,无能、失调的剧组,女巫和疯魔的神秘学,寓言故事的一体两面,叙事的套嵌着实很美妙。历史总是由“他”书写,所以被缺席被诋毁的女巫们这次由自己写下故事。四位女演员真的是拥有无限魔力,结尾无比耀眼,无比自由。#潘佩罗电影小组之旅 @武汉 |
|
铁腚计划幸存者——发现就是“铁腚”这个词与片中一段关于“铁X”的台词都是呼应的!打破人生最长影院观影纪录,长到导演亲自出场小憩吃点心,长到后来导演甚至亲自早退了!别听序言的,片中六个故事均未完待续,一部确实应该看完后再做出评价的电影,毕竟第一部时还嫌“不就是诗选剧嘛就这”,然而我错了,后面是第二部无与伦比的迷人故事和第三部把自己“玩”成故事中的故事、玩出自反性的极致,以及近乎书写了一部响亮的“电影学”宣言——不是吗?即使除了资深影迷无人理解这些“奇怪”所为,但是我们绝不墨守成规、绝不创作陈词滥调的作品,没有任何力量能阻止表达的欲望!待回到最初源头,欣赏鬃毛投影和幻灯翻录的伪装默片,花系列说得对,电影结局根本不是最重要的,技术与介质也不是,重要的是表达的方式和手法,因为故事永不结束 |
|
目前看了三个半小时,等把13小时足本找到,看完再说。 |
|
导演或许是有野心和真诚的,但类型拼盘就是类型拼盘而已,实际蛮老一套的。 |
|
影片一直游走在不名状的神秘中。很南美调子的b级片;表演在线,稳定;特写镜头,摇镜,浅焦,很少的空镜。不错的音乐,声音驱动,画外空间。
这部电影虽然长,但毕竟是单元剧,甚至在设定的中场休息里再去分割地单独看每一部片都不影响。所以和传统长电影不同,这里没有太长的调度和镜头,凝固的时间和重复的日常。
一二三从各种类型片内汲取灵感,把过往的技艺和架构糅合在一起,节奏紧凑,剧情流畅,会心一笑的类型片梗。这几部没有真的反了什么,甚至类型构造都是比较严谨的,没有戏谑嘲讽。
四为导演拍片和感情的自我剖析,焦躁,神秘和危险,在精神病院里剖析自己的癖好和工作环境,对缪斯那种触不及的感情。
五六致敬,不过不失
旁白从第三部开始大量出现,有种读南美文学的感觉,还好不算讨厌。理解成类型片的惯用技法吧。 |
|
#独放 #1500标
ep4=6>ep3>5.5>ep2>5>ep6=4.5>ep1=4>ep5=2.5
#独放 ep3: 6-,第一幕还是差了一点。看似分离,始终由语气、状态所统一的,出神。
#独放
Ep4 |
|
比《非凡的故事》还拖,也更疲惫,无节制的滥用特写与一直喧闹BB不停的台词挺难长时间忍受[主要是大多时候是随意的很无聊,撑不起时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