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没想到是这样的故事结构!结尾的“最后命令”差点泪奔。不过在民主革命故事里应用“暴民戏”是否会让观众过分同情统治阶级?尤其像这类正剧。顺便还黑了一下“好莱坞梦” |
|
神来之作。默片真好啊,每个角色都理智而高尚,每个误会都能以最快的速度解开,就连那些说出口必定令人忍不住脚趾蜷缩的热烈情话也在寂静无声中变得无比浪漫动人。这种简洁优雅是独一无二的。尽管默片里的世界总是美好到不切实际,但这种纯净质朴的理想主义永远能以一种并不庸俗或说教的方式展现出来。天真是默片的灵魂,赤忱是它的武器。可惜,革命的罗曼蒂克终究只能成就一段两败俱伤。我想将军无意识摇头的动作证明他永远被困在了那个个人与国家的命运同时颠覆的夜晚。他爱的从不是沙皇或荣华,但他也从未真正尝试倾听过人民愤怒的理由,这便早已注定他的悲剧结局。然而将军的爱又如此深重,就连本意羞辱的导演也终于选择用谎言编织一个胜利的幻梦埋这一身忠骨。唯一瑕疵在于两位革命者的态度转变稍显突兀,因为被压迫者的痛苦绝不可能如此轻巧。 |
|
银幕重温,35mm,主角前后身份境遇的反差对比,与他身上不变的特质一同构成了强烈有力的对应,这个故事的魅力便来源于此;斯滕堡的指导下的詹宁斯,在这部默片中的表演有着令人难以企及的细腻与精准,他的表演确保了角色魅力的完美传达;对摄影机与灯光的高效调度是每一场戏被最大化传达的保障。 |
|
2019167 竟然还嵌套了一个“色戒”式的故事,可是动机太牵强了点。Emil Jannings拿下首届奥斯卡影帝当之无愧。 |
|
八十年前的片就秒了艺术家了. |
|
1928年应该算是约瑟夫·冯·斯坦伯格的高产之年,其中这部《最后命令》应该是最有名的一部,也是约瑟夫·冯·斯坦伯格自己最好的作品之一了。爱米尔·强宁斯在这部片子里演一个沙俄高级将领,在俄国革命后逃到好莱坞当临时演员。·强宁斯的表演令人印象颇深,他也凭此片拿下第一届奥斯卡影帝。 |
|
好久没有片子能感动到我了呜呜呜呜呜/1老者,过去的时代的记忆容器2曾经与日同辉3战争与游行4我不会牺牲他们的性命,仅仅为了讨沙皇欢心5爱的囚徒(女人真好俘获2333)6.虎落平阳7这就是我们所守护的国民8我知道,因为我做过将军T^T9真嘲讽10戏与人生11只是时间改变了12他不仅是伟大的演员,更是伟大的人 |
|
世界观很暧昧 这是一个真正的爱国者吗?女人在这里又扮演了老套的角色 新世界里的旧式人物的天鹅之荣耀 不断摇晃的头颅让人感慨时代的变迁和造化弄人 |
|
8.8 八十多分钟竟然能成史诗之感,满脑子牛逼。可惜最后一句台词太毁,这位将军是不是伟大的人我不知道,但是埃米尔•雅宁斯一定是位伟大的演员,从被俯视的状态里冲出战壕一幕差点让我在公众场合泪奔。 |
|
一部经典之作,一部以不同视角(区别于爱森斯坦等人)表现十月革命的影片,更可贵的是,历史风云背后的个人命运与情感才是影片的核心——与苏联影片的宏大叙事完全不同。临时演员将军的眼神堪称影史最犀利的眼神之一。 |
|
ambiguous revolution. |
|
想起前幾天與喬直從王家新的中譯文轉譯的阿赫瑪托娃的詩「For you, Russian is not enough. / In any tongue you want most / to know how steep the ups and downs, / how much we pay for fear, / and for conscience.」 |
|
强宁斯确实厉害啊。看得都是他的默片,还没查过他在有声片时代是否还有所表现,但猜想,这么突出的默片演员,在有声片里,恐怕很难施展。 |
|
4.5 雅宁斯的小金人来得晚了至少四年(还没看杜巴里夫人),Evelyn Brent是默片时期比较喜欢的女星。 |
|
第1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男主角 |
|
获得第一届奥斯卡影帝Emil Jannings和最佳原创故事提名,也让我认识了导演约瑟夫·冯·斯坦伯格。1928年真不愧是默片之年,相继出了大都会、日出、翼、第七天堂等默片经典,虽然最后命令的主题是俗套的战争加爱情,但拍得一点不简单,尤其是强宁斯的伟大表演,足以晋级默片时代最伟大表演,还带有宿命 |
|
默片时代的优势,让一个德国演员去演沙俄时期的将军。但是埃米尔·强宁斯是演的真好,共情能力简直扑出银幕。影片的落脚点让人陷入摇摆之中,故事本体彷佛是王佳芝刺杀/爱上易先生的故事。但这版易先生是个真正的爱国者,他只是活在旧阶级。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一个沙俄将军,即落后时代的代表,从政治/历史层面就理应是被推翻的。但是剥离外在身份,他又何尝不是一个活生生的人?而且是一个极具爱国精神的人。活在新时代的旧人,在历史片片场又似乎回到自己的所属时代,让他有一次胜利,镜头注视着这个旧人的死亡。似是嘲讽,又有哀叹。 |
|
从一出戏入手,更有人生如梦的感觉:历史是一出永不落幕的舞台剧,各人物你方唱罢我登场。威廉鲍威尔那张脸太有喜感,演反派别具风格。 |
|
最后一个命令,早已时过境迁,可戏入人生,尽皆痴狂,他不尽是个伟大的演员,更是个伟大的人。这就像陈胜吴广起义,草根起义最后是没有好下场的。一半天使一半魔鬼的女人 |
|
女人常常在电影里被用作衬托男人的工具,这个状况什么时候可以停止?/还是第一届奥斯卡最佳男主角的得奖作品。 |
|
茂瑙和刘别谦的御用德国演员雅宁斯,跑美国拍了几部片顺手拿了个奥斯卡首任影帝,他在这里颤颤巍巍的老态、面对暴怒群众时既茫然震惊又有贵族式气派的沉默、片尾在战壕布景的振臂一呼,都能见到表演的段位。多场戏都发生在火车上,是时代洪流的视觉象征。电影动人的地方在于,这个苏俄王公、将军被时代抛弃后宛如标本的虚弱状态(当然还包括耗尽最后生命的片尾),那个横移的给群演配发服装的长镜头,像一个荒诞苦涩的时光隧道。电影中段回顾了他在俄国革命期间的遭遇,主要表现是拒绝把战争当做给沙皇表演的儿戏,以及用自己朴素的爱国立场打动了一位女革命者,并因此保命流落美国,但这些内容配上彼时演员们夸张有如漫画的表情演绎,看着还是太概念化了,对革命的描述很粗线条,让男主急速坠落的人生悲剧变成革命非理性与佳人相救的通俗传奇的粗糙混合 |
|
面对那个貌美如花的女纸,这个老男人用性命赌了一把,结果是......他赢了。觉得和《羞辱》相似,果然是一个导演演的 |
|
首届影帝气场强大,并进而混淆了表演与现实的界限,渗入个人与国家命运的转折。女主为其倾心及至牺牲,来得突兀而生硬。片尾让片场里的摄影机暴露在镜头前,可能是戏中戏样式的最早尝试了吧。叙事、剪辑及调度丝滑紧凑,斯登堡集大成之作。 |
|
演得太好了 |
|
冯斯登堡在《羞辱》前就拍过“色戒”故事啊,递火点烟场面再次往前提到了1928年。
前面体现落魄选用的情节像在拥挤的人群里被推搡、军服被扔来扔去、象征荣誉的勋章被挂到枪尖戏弄……相当精准。
除了她爱上将军的原因稍欠刻画显得牵强外,其余都还可以,颤抖的手,镜子前的瞄准,在没什么悬念的前提下紧张气氛营造地挺不错的了。
火车戏真得经常成为导演们发挥功力的工具啊。将军谈笑妻子玩牌何其温馨,绞刑架与弹钢琴的交替出现,表现暴乱人群的推镜头、慢慢停在起义武装中的火车宛如噩梦一样。
最后的戏中戏体现的沧桑啊,似乎不止是说的是俄国巨变,更是对一个时代结束的惋惜,当时即是如此,今日又情何以堪。 |
|
不批判不叫嚣,看历史车轮无情碾过苍茫大地 |
|
一个人,一部戏,一个时代。早在80多年前就诞生了这么了不起的作品,叹为观止。 |
|
开篇就经典,众人未威廉鲍威尔扮演的导演点烟,直接穿越到西西里的美丽传说,感觉我都想泥威廉鲍威尔了!威廉鲍威尔的俄系扮相,我这个脸盲差点没认出来呢!十年之间,沧海桑田啊!重头戏是老头去做临演,打扮好自己后的回忆!埃米尔雅宁斯的独角戏啊!他把一个将军的刚愎自用,对沙皇表演的反抗,对俄罗斯的爱;对女主由玩弄到呵护的转变,刻画得淋漓尽致!最后,女主以羞辱的方式保护他,而女主却和众人因为桥梁倒塌掉进了冰河里,世事无常啊!临演取工服那段,震撼到我了,管理的好细致啊,临演只能自己化妆!所以,好莱坞当时觉得共并不是真爱俄罗斯,会毁了俄罗斯!最后,老头扛起了大旗倒下了,倒在了导演的怀里,他和他的俄罗斯都没有保住啊!导演标志性的长镜头,这片的感觉跟导演后来的羞辱很像,以自己的方式爱国! |
|
(8.0)有一点文献意义了。导演的表达看起来也有点摇摆。 |
|
现实与戏剧交织的手法在20年代就用过还是很令人惊叹的。约瑟夫·冯·斯登堡的很多主角都是被爱情救赎的老男人,而这位沙皇将军应该是一个更加暧昧的人物,他在既被革了命又被爱情洗礼之后依然贪恋过去的荣耀,所以当导演用“他是一个伟大的人”来评价他的时候,实在有点难以接受。 |
|
用“元电影”来描述这部影片是肤浅的。片场与战场、表演与政治、导演和沙皇、电影与历史的重重并置,让影片获得了一种批判的力量。它体现出斯登堡不仅是一位好莱坞导演,更是一位前卫的思考者!(也许正因为观看的是未修复版本,片中那些香烟的烟雾在胶卷的质地当中凸显得格外生动,矩形画框的银幕的轮廓由此变得不再稳定...... |
|
这个故事编的各种观暧昧不清,最后一句台词太毁了(不如没有,虽然从Powell的角色口中说出),男主角演技无可挑剔 |
|
抛开政治观点,电影质量相当过硬,竟然还穿插了一个“色戒”故事,不到一个半小时的篇幅拍出了史诗感,埃米尔的神演技震撼人心 |
|
在当初大概没人能想到,斯登堡的最佳作品不是盛名在外的《蓝天使》,而是这部立场暧昧、情感微妙的默片。如果影片立足于把将军塑造为小丑,那么内容将难觅新意和亮点。但是影片呈现的是一个在逆境中奋力挣扎、保持着最后一丝高贵精神的主角,潜移默化就让观众的情感倾向于他,乃至忽略了他背景的复杂性,不得不赞叹导演对题材处理的高明。Emil Jannings也拿出了超高水准的演技,可以和《最卑贱的人》并列他职业生涯最佳。 |
|
Emil Jannings作为第一届奥斯卡男主角的作品。奥地利德裔演员的他,在好莱坞的默片时代的高光最好的褒奖。因为英语没那么好,有声时代就被打回老家去了。在《蓝天使》里作为一名英语实在不怎么好的英语教授。一个帝制时代里的最后一位将军,用他的方式热爱自己的祖国。Josef von Sternberg虽然是德国导演,但本片的价值观还是以老式好莱坞的审美为主,女主那浮夸的表演也是。开头群演领服装的部分,解决了我对早年群戏大场面动不动成千上万人怎么领同样衣服的局部困惑。要知道,人多了画面是真的好,但衣食住行和人工也是真的太花钱了。英雄末日,时光流转,苏乞儿像极了谢盖儿。 |
|
极富表现力的默片杰作,影片的核心来源于一个重要的“分歧”,即意识形态不可逆的转变,在这里来自俄罗斯的革命,被描述为一种正向的社会进程,作为将军的主角并不是没能意识到这一点,而是其身份要求其站在民众的对立面,为统治阶级背书。但在浪潮下,他的坚守成为虚妄,人们的思想无法沟通,在可见的失败后,电影以一种现代性的形象登场,成为对历史的重述,这一次实存的形象转化为被扮演的影像,奇迹发生,原本无法进行的沟通产生了,在那段极富感染力的表演中,真实被发掘,可能的滞涩被打通,我们看到如此强大的电影的力量,不仅震撼着摄像机后对将军恨之入骨的前革命者,也震撼着我们的心灵。 |
|
又是女特工…… |
|
3.5星,这剧情YY的太可笑了,斯坦伯格对那段俄国历史好像特别感兴趣。。。三部影片中最不喜欢的就是这一部,但是强宁斯的表演确实令人难忘,尤其是最后的部分令人惊叹的爆发力。。。 |
|
“可惜了,这人演的真好” 不可惜,现实中拿了第一届奥斯卡影帝 |
|
真实与虚拟在历史回溯与复现历史(构建历史)的断裂面处来回流动,历史角色与戏中角色间的质疑与同一,双重模糊而滑动的身份的导演(革命者)与演员(将军)之间的斡旋与历史追问其实十分有趣,但可惜留给这部分的余地实在太少;即使前半段是真实的历史追忆,但仍然以戏剧形式在做建构性的拟象;依旧是老套的色戒式的爱情,仍忍不住落泪。埃米尔雅宁斯的伟大表演,将继《最卑贱的人》后的“又一次制服失去过程”完美展现,被背叛的无措与悲痛交织在他那双眼中。 |
|
革了我们的命,也革了你们的命。怪不得丘吉尔盛赞此片 |
|
看沙皇俄国最后的辉煌与没落,看埃米尔·雅宁斯斩获首届奥斯卡影帝电影最后的热血感动时刻,这个奖他值得。 |
|
算是我年度最爱之一,剧本太棒了,故事人物生动到我无话可说,Jannings演技超前现代演员何止一百年啊,不愧是第一位影帝。 |
|
历史风云背后的个人命运与情感是影片的核心。 |
|
2023-04-23/优酷 默片战争3/女演员爱上将军,暴动时在火车上放走将军,女演员因火车桥梁倒塌掉进冰河死。沙皇前将军在十月革命后从俄国逃到好莱坞,当临时演员挣钱,将军在演戏中激动身亡。 2022-08-08 |
|
个个演技强悍!就连Powell为数不多的几组戏也是超有型地出场...音乐加上强宁斯超级夸张的表演令人深陷了进去,本片还有另一个“黄金绿叶”---香烟~ |
|
新旧时代交替下国家命运与个人际遇巧妙的融合,非常厉害的剧本,摄影和音乐也是一流,强宁斯的表演更是教科书级的。 |
|
一个俗套的爱情故事硬是被史登堡拍成了一部个人风格明显的佳作,好莱坞20年代的天才导演们突破规则与限制的能力叫人叹服。阴影、物件等史登堡“元素”依然让人过目不忘! |
|
暧昧的革命观,丑陋的无产者和堕落的统治者,俄罗斯近代苦难缩影于好莱坞片场。年度前三预定。 |
|
#第一届奥斯卡#补片
【B-】本届比较硬的一部,表演优秀,剧本和节奏也是好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