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原来新浪潮好几部电影最后制作人员和演员表用念的就是从这部里学的威尔森啊!跟公民凯恩差不多都是自传吧,但这部有点点无聊呃。威尔森完全是菲兹杰拉德式的导演,或许他是最适合拍菲兹传记的人了吧,可惜没有,旧时光已死。 |
|
那么疯狂的买下来,放了3年才看... |
|
7.0/10。有点闷,还好不长。感觉剪得没传说中那么难堪,前半部很顺,后面几个家族丑闻就来得唐突了些。不过奥胖对场面调度的执著追求有目共睹,几个长镜头调度只能用''叹为观止''来形容!还有映像较深的就是乔治与露西在药店门口诀别那场戏,画面由远切近到露西由喜转悲的脸上,相当动人的一笔。。。 |
|
奥逊·威尔斯第二作,因为被雷电华剥夺终剪权,目前只遗留下88分钟版本,不过,私以为现在能看到的版本也没什么大问题,稍许留白、混乱和破碎并未折损它的凄美,反而更契合于影片所呈现的家族没落——再盛大的辉煌,最终也不过是过眼云烟,徒留历史的碎片残存于世。贵族阶级的衰亡(富不过三代)与现代工业家的兴起(寄生继承vs.白手起家),自私、傲慢、恋母而游手好闲的末代公子,为了孩子和家族牺牲个人幸福的女性,还有终身不渝、或隐秘或公开、最终却只能停留于念想的爱情。影片的深焦摄影与运动长镜成效卓著,而且毫无炫技或喧宾夺主之感,形式和内容已经融为一体,不可分离。(8.5/10) |
|
2012/12/17想看,是因为摄影还是什么?故事就是一个富二代熊孩子作死,要是没有最后几分钟结局就太解气了。剪成这样还是可以看到与众不同的气质的,毕竟那时候好莱坞这种描绘家族画卷感的时代剧很罕见。 |
|
原著小说作者是WELLES一家的朋友,这也是为什么ORSON WELLES想改编这部作品的原因之一。另外ORSON WELLES也一直怀疑里面GERGOE这个角色是以他为原型的,因为他的全名就叫做GEORGE ORSONWELES(乔治-奥森-威尔斯)。 |
|
奥森·威尔斯的第二部影片,由布斯.塔金顿的同名小说改编而成,描绘安伯逊家族的兴衰史,并以男主角介入安伯逊家族母子之间后,牵扯出一连串爱恨情仇的故事作为主轴。这部“剪得支离破碎的杰作”仍在电影史上和威尔斯的作品中占有一席不容忽视的地位,被普遍认为是仅次于《公民凯恩》的“准杰作”。 |
|
剪切略混乱,人物造型很精致 |
|
Another Hamlet Story. 剪刀无处不在,Orson Welles的口述饱含讽刺 |
|
果然支离破碎,从碎片推断其原有面目的盛大辉煌。 |
|
本片提名奥斯卡最佳女配角和最佳影片等奖项 |
|
俄狄浦斯的小男孩不需要爱情。开头真是好“那时候镇上所有的女人都互相认识,每个家庭都互相认识彼此的马车”女人穿戴项链和手镯,男人带着各式帽子,裤子绝不能起皱,反正他们有的是时间。后半程断断续续被剪得不知所云了,像这场工业革命一样的快,赶着时间将安倍逊的辉煌和大宅一起丢进逝去的时代。 |
|
看的88分钟版明显不会是导演剪的版本,期望能看到148分钟的初始版 |
|
原版到底是个啥样啊 |
|
給我是威爾斯的話當年早跟萬惡的片商拚了!超過一半時長被強行剪掉,整齣電影基本是以肢離破碎的面貌示人!本來我還陶醉於威爾斯優雅大氣的長鏡頭及深焦攝影,可惜往後卻因劇情殘缺而越看越糊塗 |
|
外人拍摄的结尾不评价,但这可能是最黑暗肃杀的情节剧了,威尔斯在《凯恩》后似乎有意放慢脚步,以内化的人物关系展现背叛和时代变迁,即使被片厂删减大半依旧能看到威尔斯更进一步的调度与情绪。 |
|
88分版剧情太浓缩不能很当真,倒是把注意力都收到电影语言了。安家人经常笼罩在阴影里不惜让你看不清脸,室内拍得嗲。长镜头一堆,从一楼大厅一路摇到三楼那个,炫技派~ |
|
这个版本呈现出来的内容,不足以支撑威尔斯喜欢的宏大叙事,这恐怕不光是剪辑的问题。 |
|
the first montage sequence is very impressive |
|
窥见一斑,可惜是88分钟的 |
|
这世上最悲催导演威尔斯称第二就没人敢抢第一了,虽然被大幅度删改,但导演的天才仍然闪烁,开篇的声画蒙太奇为我们呈现出时代的改变,大量的深焦摄影,大大扩宽的银幕空间,当然最著名的那个穿越房间的长镜头,工业社会下的南方小镇,一个大家族的兴衰史和两段没结果的爱情,最遗憾的传奇 |
|
7.5 在公民凯恩之后,奥胖创造了一部更为严肃也更为黑暗的情节,展现了20世纪贵族没落的全貌,很可惜,影片只留下了这个88分钟的剪辑版,最后二十分钟到底被剪了多少,情节推进快到飞起。即时如此,依然能看出那种George因狂妄导致的无力与破败,足以证明奥胖的过人之处,希望148分钟初剪版能被找到然后重见天日吧🙏🙏🙏 |
|
萌萌嗒Film Form/Sense教授最后送给我们的大福利:130分钟版本的The Magnificent Ambersons! 在工业化、城市化的背景下,两代四人百转千回的爱情故事,酸甜苦辣味味俱全,各种戏剧化却还是动人;依然是OW的招牌大景深神调度长镜头和radio时代的烙印。最后老师重放了a good goodbye那一段心都碎了啊…… |
|
7.9/10。富二代乔治·安巴逊因瞧不起汽车最终落后于时代,落魄的变卖房产,安巴逊家族没落;与此同时,安巴逊母亲的旧情人摩根,依靠汽车产业,成为新一代大富豪;摩根收养了打工受伤的安巴逊,安巴逊与摩根的女儿本就相爱。本片新旧富豪的兴起和没落应该极具宏大历史感,但由于雷电华剥夺了最终剪辑权,现在只存下88分钟版本,导致影片很多地方不连贯通顺,实则可惜。很多运动场镜头极为出色(如安巴逊和姑姑聊天穿越房间的长镜头)、深焦摄影、光影氛围十很棒、结尾人声报字幕的形式也被新浪潮学了去、 |
|
4.7 (英字)那封信動人的催淚...漂亮的平移 |
|
这给阉割成什么样了,连威尔斯对贵族阶层流流口水都不让么?我能接收到的只有犀利的对话长镜头和强劲的音响。 |
|
非常不威尔斯的一部片,说教又happy ending。唯几个场景的运镜看出威尔斯的灵魂。另外这个88分钟的版本是不是剪乱了,节奏很跳跃。 |
|
又有不少自传成分啊,给奥森威尔斯当演员真不容易,这么多长镜头 |
|
A / 88分钟版。但是这个残缺的版本却反而让每场戏的人物互动状态都得到了更淋漓而尖锐的刻画,浮雕般一幅幅纤毫毕现,拼凑起来却又并无断裂甚至交相辉映。在经历了数度情感浪潮的浮沉之后,观众仿佛能在那些呢喃般的特写与叠化中与人物达成彻底的共鸣。为什么奥逊·威尔斯被人“摧残”后还能依然那么奥逊·威尔斯?(@《风的另一边》) |
|
看着你就如看透我的惨淡 |
|
这88分钟版确实有虎头蛇尾中间缺的感觉。毕竟是有奥胖自家影子的红楼梦。他自己(那时候应该还是可爱小胖外型)演乔治应该会更好看些。稀里糊涂又看了一部约瑟夫科顿 |
|
nostalgic and heartbreaking, THE best Orson Welles |
|
总觉得88分钟时长有些短,讲一个家族的衰亡故事在起承转合之间有些潦草。Orson Welles讲故事有自己的节奏,虽然不是我的那杯茶。3.5/5 |
|
技术上的经典,但是不太“好看” |
|
本来作品现在只有4星,多一星是为了祭奠奥逊这个不断突破自己,不变初心,却命途坎坷的天才,我在这里看到了他为了撇去公民凯恩之中现代化意像的努力,讲述一个古老的人群在时代之中的消亡,一个团体注定的轮回。这样一来,它注定无法在丰富程度以及接受程度上和公民凯恩相媲美,但这样的大手笔气魄也足够惊人。可恶的制片人,自以为是的把一部作品毁掉了。
PS,好莱坞当时的普遍拉节奏剪辑方式是本片观赏性依旧比较高,只是创新的艺术性大打折扣。
重看发现他前面的部分,至少到舞会之前,确实很棒。那种介于真实之间的玩弄,让我想起了老马和伍迪艾伦。奥胖,你领先了他们多久啊?
再重看。前面的质量远超后面。从大段情节的设置上面看得出影响新现实主义。最后“类花絮”的力度,不亚于樱桃滋味。可惜,只要再多20分钟,气度就完全不同。 |
|
文学留著,被迫剪完更多是华彩戏剧高光片段拼接的感觉,虽然电影词汇和语法都是威尔斯的正统行货... |
|
也许是最伟大的电影之一,88分钟版本太糟糕了,叙事完全脱节,角色关系没完全展开。但依然能看到奥逊·威尔斯的野心,空间设计、场面调度、摄影都很出色,个人命运家族兴衰映衬工业革命后的社会变迁也很有趣。 |
|
绝美之作. 由盛转衰,万物成空,这是威尔斯作品序列中一以贯之的巴洛克母题.在历史时间的决定性运作之下,一切magnificence都将倾覆颓败,电影这襁褓中的艺术实际已然如回光返照:所拍摄的不仅是未及长成便已苍老的向着(于未来宿命中成为过去的)当下的乡愁,更以对史前史之秘密进行寓意性的回溯解读而将消逝者拯救. |
|
有史诗感和宿命感的片的一大必备需求是,片子必须得长,真的,你不让观众沉浸得足够长真达不到那个感受。不过当时的好莱坞制片人哪懂这个,所以删删减减,这片看着明显差意思。 |
|
剪得已经很难看出本来面目 |
|
20070609 1500 HKFA |
|
88分钟版,剪辑确实是乱七八糟,但调度与视听都足够精彩。奥逊旁白爱了! |
|
被剪得跟快轉一樣... |
|
【A+】The Magnificent Welles。如果是148min必然是超级杰作吧。 |
|
這部基本毀了,眼睛一亮的只有結尾的roll卡。傳聞電影公司因大國民在票房上的慘敗,在威爾森拍完《安柏森家族》後派到巴西拍紀錄片,趁機剪掉60分鐘的片段,至今140分鐘初剪本依然失傳,堪稱電影藝術史上的千古罪人,想想胡波,以及那數不勝數的藝術者們,誰決定了藝術的價值?但換個角度思辯,這些錢又是屬於誰的呢?一部神作,人們往往聚焦導演、創作者卻忽視了,製作方、資方的鑑賞力與把關,這正是台灣影視作品真正落後的根因,80年過去,我們都還在原點,實在不意外,教育忽視了核心,社會就從核心開始壞爛,哲學與藝術,被看似抄捷徑的表面功利主義認為繞遠路,但連選擇目標的鑑賞力都沒有,這捷徑,不過只是更愚昧的一種繞遠路。 |
|
就算在这个被辣手荼毒过的残本里,我们依旧可以看见奥森威尔逊所构建起的荣光和恢宏。然而所有的恢宏都必将湮灭,这是这部被毁掉了的杰作里最令人不安的讯息。大房子里每个人都在怀想着过去时光的优雅和未尽的欲望,这未死去的过往向这些人身上投下无数阴影,蒙住了他们观察当下的眼睛。是啊,又有哪个愿意放弃宏大壮丽的景象呢?电影公司和观众不愿看到任何衰败,所以试图曲解。结果那个诡异的结尾反倒成了电影最绝妙的讽刺:你们这些观众呵!宁愿相信虚伪的温存,也不要看到历史的沧海桑田。 |
|
开场对风俗潮流演变的陈列和旁人对安巴逊家族的议论,确立了叙事和叙事体之间的距离,烘托出一种世代变迁的落寞感,之后全片的视听(华丽空旷的室内布景、景深全景、高角度拍摄、连接多组人物关系的运动长镜头)将这种基调维持到底,然而,调度再神这个88min版本问题巨大(可以说是毁了),给不出更高评价。 |
|
一个废柴富二代拖垮家族的故事。ps:2020年观看的第一部电影竟是我最爱的其中一个导演的作品。另外祝我自己新的一年运势好到爆,哈哈~~~~~~ |
|
看完也就知道了,中产阶级这些几代人的破事到底能有多无聊,少年求爱而不得,中年丧夫而不得续弦,晚年又坐视偌大的家业破产,被溺爱的富家少爷不能理解时代的变革被汽车大商后起赶上。滚动的车轮与画像的谍影,暗示着几十年如潮水般层层递进而先后隐去,留给上一代人的不再是锐意进取,而是对于过去情愫的追忆 |
|
[4.0/5.0] 以為奧森威爾斯第二片是什麼嚴肅宮廷片,結果是蠻超好笑的家族喜劇片,安伯森外孫 George Minafer(不是姓安伯森)講話很賤,從小騎馬打人,長大死不工作,看到他不用開口就會笑出來。Robert Wise 擔任與 (additional scenes) (uncredited) 導演、Joseph Cotten 擔任 (additional scenes) (uncredited) 編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