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比第一部注入了更大剂量的狗血和鸡汤 |
|
一部电影,让我在空荡荡的房间里嚎啕大哭。有多久没有看到过如此的肺腑之作。以为是苦尽甘来,却只是含辛茹苦的短暂一生。牺牲和奉献,那也是一个女人史诗般的人生。 |
|
重男轻女的时代真悲哀,深入骨髓的洗脑,连女性自己都觉得自己卑贱。你痛恨父母的偏心,但却不知不觉中也成为这样的大人,我太恨这种现实了。女主临死前还要道德绑架大女儿一生去照顾弟弟妹妹,你要是真觉得愧疚就应该把拆迁款分一份给大女儿。 |
|
这是一部献给新加坡,也是献给东南亚华人,献给潮汕人、福建人的电影。通过这部电影,可以看到几十年前东南亚华人艰苦创业的身影,以及他们身上特有的华族文化的光彩。尤其是祖上有人去“过番”的观众,看到电影里的人物和场景,一定会想起自己在东南亚的亲人…… |
|
我的天新加坡1977年租屋就有电梯和停车场。从解决种族歧视,反应重男轻女,家庭伦理,国家发展等角度,这两部电影的信息量可真大。很佩服李光耀用短短几十年带起了整个新加坡的发展。不喜欢最后大舅洗白,大姐去世这种国产家庭剧的结局。我一直觉得我们身边有很多像大舅这种人,他们一辈子都不会改变自己的想法,就像我也不会改变自己想法一样。思想哪有那么容易进步。每一次的社会变革都像是一次难产,要有一些牺牲和痛苦,但是最后结果总是好的。 |
|
看完之后也在想,为何我们连这样的主旋律影片也拍不出呢?别的不说,光是演员的那种敬业,恐怕也是内地演员无法想像的。 |
|
如果说第一部展现了动荡局势下新加坡华人奋斗的故事,本片则集中刻画了华人女性在奋斗中那种坚韧不拔、任劳任怨的形象,常常将“做人不要那么计较”、“我们都是一家人”挂在嘴边的招弟最终等来了好结局,但也为这个家奉献出了自己的生命。对于闽南人而言,这样的故事虽是家长里短的八点档情节,却在特殊的历史语境下表现出了特殊的意义。 |
|
拍得像个电视剧,却把新加坡历史串起来了。 |
|
刷了两集,四个小时,一部佳作! |
|
有些幸福
是因为有些人 默默的付出
感恩之余
请珍惜! |
|
大姐去世,大家一起忙里忙外准备搬到政府组屋,留下老房子落寞的背影和无尽的回忆……忽然明白,这世上的所有人和事,都是过客,它们的出现,只是彼此陪伴一段时间,这一段时间或长或短,但终究是要离开。 |
|
第二级集中在种族,反倒期待第一集中讲ZZ部分的没了,但这种人物在历史洪流中的经历,很好看 |
|
很真实也很恶心🙄精准踩中我重男轻女和怯懦圣母的雷点 |
|
移民血泪,文化冲突和文化融合,新加坡建国史的悲歌。 |
|
妈妈就苦了一辈子,没享受到生活 |
|
正派和反派都是一种创作观念下的产物,表演自然冲淡了这种造作感。角色的行为和性格都是有迹可循,因此让人感觉可信。阿坤的转变应该是恶善报应起了决定作用。 |
|
那个年代就是这样,女性一方面受着来自男女不平等的迫害,一方面又继续迫害别的女性。但总归是一代比一代好。
这个系列电影排的非常好,把现代化的新加坡背后的故事通过一个家庭讲了出来,李光耀真是牛逼,新加坡老板姓牛逼 |
|
新加坡往事。 |
|
透过两部《我们的故事》间接了解些许新加坡的历史。虽然故事性蛮强的剧情挺吸引我观看下去的,但角色们的某些言行举止、思想观点,我个人还是不敢苟同。不过想想,现实生活中至今依然有存在与他们相似的人物,做类似的事情,有类似的想法。然后呢,苦命的招弟最后没能有个幸福的结局就算了,一直充当反面角色的要钱不要脸的良心泯灭的阿坤在最后竟然突然改恶为善,这个转折于我而言真的有强行洗白的嫌疑,毕竟“江山易改本性难移”。电影结束了,但想到招弟死后,三女一儿可能要给阿坤帮养,真怕他又弃善从恶了?!附注:有些幸福,是因為有些人默默的付出。感恩之餘,請珍惜。& 每個國家在建國初期都經歷過一個大時代,而新加坡的大時代就是「搬家」。搬家,不只是把鄉村的家搬到政府組屋,它代表著國家的發展和前進、生活和環境的改善、經濟的起飛。 |
|
相比第一部更多了些血肉,情节上也更丰富起来,相比于第一部个人经历主要服务于国家发展的讲述,这一部更聚焦于小家的故事。家族里最可靠、最担得起事儿的总是女性。PS:弟弟娶印度媳妇儿、两家讨论嫁妆那一段真的是笑死了,中国人习惯男方给女方嫁妆,印度人习惯女方给男方家里钱,于是两家互相“谦让”务必要按对方的习俗来哈哈哈哈…… |
|
小国家大奇迹。 种族和谐就是从组屋开始。
李光耀是个跨时代的伟人。 影片虽然脸谱化 大量套路和鸡汤 但是这是献礼片 也算写实的描写了那段历史。 |
|
女主就得苦命一辈子最后还得把钱分给大哥然后自己再死呗? 吐🤮 |
|
3.5 第二部真的让人看的火大。感觉是新加坡樊胜美一家一样。最后二弟变好的太莫名其妙了。真正这种吸血鬼不太可能因为一次车祸就转变吧。大姐一直拿大女儿撒气简直就是噩梦循环。最后大姐还绝症死了,这结局真的扣分。要是大姐和阿龙凑一对的话也不错。送走的四女儿也没了下文 |
|
看过 |
|
相隔两周看第二部,依然觉得亲切和美好。没有人是随随便便就能成功的,每一个普通而平凡的人都用自己最大的热情面对生活,非常好看。推荐两部一起看,主题曲也很好听! |
|
这哪是“我们的故事”?这分明是“被嫌弃的招弟的一生”。 |
|
这是拍电视连续剧吗?还有上集回顾的,应该再来一个下集预告。 |
|
当然是美化的编年史,然而又能如何呢。 |
|
我们曾经拥有闪亮的日子,感恩之余请珍惜 |
|
第二部真是看得气死了。舅舅这种烂货可不可以早一点死掉啊??圣母姐姐气死人,圣母就圣母,对自己大女儿可是一点不疼惜。自己在家里受委屈就要对大女儿发泄! |
|
朴实处见精华。闽南语听着听着似乎还听懂了。 |
|
最后招弟的死真是赚足了泪点。在我们不知不觉的时候,原来他们就已经为我们打算好了一切。但等到我们想要感激,一切却已经来不及。 |
|
妈我是不是你亲生的?当人大姐的命啊就是这么苦。 |
|
3.5星,虽然结局有种阖家大团圆和释然感,但还是觉得大姐付出那么多才换来阿坤的浪子过头,就有一种好人总多磨,被坏人磨。尤其是一家人,被磨还得找理由为自己受着,这是很多人的家庭现状吧,心疼大姐。顺便cue一下阿龙和大姐的隐隐的感情线,唉,那个时代的人只能隐忍啊,感谢可以自由恋爱的时代。 |
|
看到“互煽巴掌”那一段血压飙升,这部剧里的男宝能不能都给我去死啊 |
|
上一季故事的延续,是一个随着时代发展最终美好结局明天会更好的故事。 |
|
系列电影的第二部 个人认为和第一部不在一个层次里 本片仍然延续上一部的故事继续陈述 但更多的都是些鸡毛蒜皮的家常事 如果说第一部叙述的意义位置较高 讲的为“国” 那这部则接了一下怀旧地气世俗的讲了下“民” 只有见证历史才能够深有体会吧 也许导演其本身就是想告诫国民珍惜这来之不易的今天 |
|
两集都是还原最吃苦耐劳、计较又互助的闽南人移民星嘉坡奋斗的历史,顺带捎带了新加坡的记录,其实说的就是新加坡组屋拆迁故事。还是家长里短的日常琐事,两集的主要矛盾点都围绕大舅这个人物,虽然是很老套的台剧日常情节,最后还是好几次差点泪崩。整体太电视剧质感了。用现在的女性主义视角来批当年的男权社会下的女性是不合理的,整体应该看到最后是歌颂那个年代的勤劳妇女,有其历史性。 |
|
2.5-3 戏剧性塌的地方有点太多,角色不够丰富也不够稳。 |
|
连着第一部看完
与《青木瓜之味》一样,东南亚电影总有一股农村朴素之味,《我们的故事》更加关注封建迷信思想的演变,在我看来它的可贵在于思想虽在进步,但进步是缓慢的,而非像现代爽文一样,跨一步直上云霄的夸张。两者的对比,更突显前者的真实性。 |
|
2017.10.3想看。这部中“重男轻女”更明显了。墙上的标语“生男或生女,两个就够”。小弟的跨国婚礼谈彩礼那段有意思。印度,华人,马来人。片尾曲“闪亮的日子”。不谈拍摄技巧,很用心有诚意的电影 |
|
拍的真好 |
|
佳作!有太多可以去回味和思考的细节了。突然更加明白我所遭遇的一切 |
|
生在重男轻女地方的底层大姐苦难坚强而短暂的一生——大女儿会开启痛苦的轮回吗——races harmony真美好也真难。退可家长里短,进可家国情怀,拍得温情好笑又令人心痛。几处泪点,阿末最后的惊艳,搬家车上的照片,主题曲真好听。 |
|
还可以,看了1在再2感觉有点慢。 |
|
坡版小娘惹,建立在女性退让隐忍基础上的大团圆。 |
|
普通人的一生。 |
|
大姐真的太坚强了。 |
|
过去的一生都是闪亮的日子 |
|
其实现在好多小年轻不理解,为什么有的亲戚明摆着欺负人或者很奇葩,还要相互往来,其实就是社区基层共同体互保,剧里的大姐如果当初因为嫁给有钱人而和大哥断交,那么被赶出来的时候连住的地方都没。如果因为大哥把自己女儿送人断交,那么64.69族群冲突的时候很可能因为弱势(家里没有成年男性提供武力值😂)而首先失去安全保障。煮豆浆、盖猪芭几个孩子也出了不少力。现在反婚反育的小年轻,主要是没有经历过极端环境,图样图森破,桑探拿衣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