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贾樟柯就是中国社会的剪报手,每隔两、三年就跑去欧洲读一下自己拼贴的新字报。曾经植根于个体经验的现实主义,已经蜕变成今天读着报纸看着新闻居高临下对现实的想象。一种泛滥乡愁和情怀,搪塞了在社会观察上的平庸和无力,只剩下影像语言上一而再三小花样在苟延残喘挣扎。 |
|
梁子说他的告别在迪厅已经说过了,父亲无言甚至连告别都没有,所以涛执意陪着儿子颠簸半个山河,只为告别时别那么匆忙。终究在儿子的记忆里她成了故人,隔空呼唤恍如前世。父子的沟通不畅如同时光的讽刺,绵长的岁月跨度总是让人不胜唏嘘。次第登场的人物在交错光影里道声珍重,牵挂是爱最痛苦的部分。 |
|
看前排为了“贾拍电影是否只为迎合国外评委而专门揭露中国黑暗面”要打起来了,其实我觉得完全没必要纠结这个问题。为何要管这部电影有没有得奖,得的是哪里的奖,评委为什么会给它奖?就不能单纯地将目光放到电影本身上?电影情节是否打动你、表演是否引人入胜、看完后是否能令你思考,这才是重点。 |
|
科长之所以能在国际上不言自明地必然代言当代中国十余年,与其敏锐嗅觉与自觉担当关联,而“贩卖”一说简直就是懦弱奴役的劣根残余。缘起当代最为轰动的国家政治串联大事件之一—山西官场大地震,选取期间关联的晋商个体命运,由此延展出的前世今生未来,寻回其丢失已久的时间感伤(不再是对平庸的沉郁) |
|
贾樟柯这一部蛮意外的,虽然仍有很多让解读者兴奋的元素(画幅、汾阳、过去现在未来、抗刀的人),但是,他包裹的却又始终是个无聊的情节剧(尤其第一部分)。思乡以及对时间的怀念。赵涛结尾《母亲》式的舞蹈也并没有预想的那么好,整体没什么能让人记住的瞬间,或是亮点。。 |
|
“不是所有的东西都会被时间摧毁,牵挂是爱最疼的部分” 三段式和变画幅的形式有些疲劳厌倦,好在情感的核心还在。故土、爱人、时间长河,跨越26年的聚散,回去很容易,回去很难。“车慢一点,陪伴的时间就更长一些” ps: 两首插曲都很赞,“Go West”开头结尾一出来能泪奔,叶倩文的“珍重”则更悠长 |
|
你知道最妙的一部分在于,当你从电影院走出来,你的眼睛变成了他的,他在牵着你走带着你听,一脚踏进去的奔流的河,好在你并非无知无觉。 |
|
两次放映中断重来都阻挡不了歪果仁流泪跪拜,问了几个外国朋友皆称神作,国内同行却疑其谄媚逢迎。三种画幅三个年代,意象符号直白复现,形式足够让影评人亢奋几天;弱化社会批判,理顺叙事逻辑,对故人故土的怅惋,内容也轻松勾起共鸣。差40岁的婆孙床戏闪瞎国内记者,大概赵涛也是出口欧洲专供吧。 |
|
用三种画幅三个时间点、一个女人二十几年的人生,说的还是归乡的主题,把“从老家来到城市”的人带到了异国,这的确是新世纪、未来多年很多中国家庭、海外成长的年轻人需要面对的问题。仍有很多熟悉的东西如粤语老歌,超现实符号等,一些段落有不同程度的别扭,但于我总体OK。演员演技需推敲 |
|
沉睡的小河从大学冰封到晋生炸响第一炮,很快变成了一条无人能阻挡的大江。
在澳大利亚的海边,江的奔流都已是那么微不足道,源源不断的浪潮无时无刻不在袭来。
当我们被潮流甩在了后头,总有那么一天我们会开始缅怀那些被自己抛在身后,如此时此刻的自己这般无奈的故人。 |
|
人故河山在,山河故人哀。一切生老病死爱,都落满时间的灰。 |
|
一半拾捡城市变迁,一半采摘乡村思想,一代人的烙印几代人的纽系,情怀满分。 |
|
作为一名山西人,片里第一段的一景一木都像是发生在家门口一样,方言写实的对白,简单不做作的表演,和导演想表现的个人思想都让人感慨万千,内心好复杂,眼眶湿润~ |
|
每个人只能陪你走一段路,最终还是会分开的。最后涛跳舞那段,让我更加珍惜记忆。记忆不会改变,人会。 这会是我今年最爱的一部电影吧。 |
|
三个画幅三个时代,山河犹在,故人何归?你的心啊,飘荡何处去啦。 |
|
董子健演母子恋还蛮带感的,重度妈宝气质竟也能找到属于他的一片天 |
|
我居然被第三段打动了。。孤独的山西人/资本家/新移民坐拥枪支豪宅没有敌人。孤独的富二代/新移民/厌学少年不愿想起母亲只想要自由。孤独的女人/母亲/大妈在雪中翩翩起舞,回忆青春,时间穿梭,涛声如雷。 |
|
#Cannes2015#贾樟柯在《天注定》安排的既生硬又假模假式的文化元素更恶劣了,失去了任何与人相连的底蕴。在尝到迎合西方人口味得到的甜头以后,更加变本加厉了。故做聪明的剧本烂到可以跟《青木原树海》相比,卖弄中国元素恶心到可以跟河赖直美比肩。 |
|
一部有情怀的影片,贾导的功力值得期待,喜欢张译的表演。希望他在电影的路上越走越好。 |
|
没有什么不好,只是我们都在变老。有人喜欢1>2>3,我却喜欢倒着来。这才是电影。中国的社会现实很难被预言,所以我喜欢预言,章明预言的2014年,贾樟柯预言的2025年,杨德昌的预言,二十年后还在大陆呈现。 |
|
“Go West”确实很洗脑,但叶倩文的“珍重”简直勾起了情怀。贾樟柯讲述个体中国人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三个故事各有缺陷,拼在一起却能带来离愁别绪的会心一击。 |
|
其实这是一部科幻片,毕竟都演到2025年了。。。 |
|
赵涛演的小镇女性经常显得假大气,这部分的拿捏其实很合理,在对世界认知不足而产生畏戒之时,还要故作镇定笑脸相迎的底气不足,这是小镇青年的常态,这种很微妙的心态,大城市出生成长的人可能体会不到 |
|
第一段四星,第二段三星半,第三段两星,结尾大加分。Go West太燃太洗脑。 |
|
真是又生硬又动人。今年的几部国产片《解救吾先生》《烈日灼心》《心迷宫》《山河故人》,虽然瑕疵都有,但感觉都很不错。张艾嘉与董子健的老少恋画面出现时,我在影院里听到了当初看《烈日灼心》里邓超与吕颂贤同性相吻时有一些观众的声音:“好恶心!”他们还不习惯哪! |
|
故事的重心在沈涛,戏却完全不在她身上,这剧本真够任性的。影像终于全面向市场妥协,高调却唱的越发响亮了。每一场戏都充满野心,又都简陋得可怕。表现情感冲突就来一次坠机,表现男儿末路就让他看见猛虎在笼,幼稚。贾还是那么热衷于搜集海量象征物堆积在银幕上,却无力深入中国社会的任何一个层面。 |
|
《山河故人》从汾阳出发,最后一段故事发生在2025年,美轮美奂的澳洲和满目疮痍的汾阳之间的距离,犹如移民太空的星际舰队,和弃在身后的荒凉地球。动人之处在于舰队上的人对地球的怅望,以及,被抛弃的地球上的母亲仍想念着已不知多少光年的后代,只是他们已经不可能再交流,哪怕他们已经不可能再交流 |
|
1,赵涛最后在落雪的郊外摇摇晃晃起舞,天地满是山河,故人永无相逢。想起韩国电影《母亲》开头,金惠子站在灰色草丛中的独舞。2,广袤感。不同于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粗犷的广袤,是细腻潮湿的广袤。3,每个人只能陪你走一段路,迟早是要分开的。如妃说:万里江河,有缘再聚。珍重。 |
|
前几天看许知远访问贾樟柯,见面之前做足功课,看了他全部的电影,期待聊艺术与人生。没料想见了面,贾导却大聊VR、外星人和宇宙黑洞。或许有一种艺术家,当下总令他失望,所以他选择活在过去与未来的交界处,遥望此生。《山河故人》就是这样一部片子吧。 |
|
科长是体验派的作者,一旦脱离了自身的底层经验落实到实实在在的故事创作上,难免会显得乏力和虚假,情感大多都是飘在半空中的,始终落不到地面上。张译的这种“左边有什么,右边有什么,嘴里有什么,前方有什么”的表演套路看多了真的会烦。 |
|
《山河故人》证明了,贾樟柯不仅是中国最一流的导演,他也是中国最一流的思想家。董子健饰演的角色,或许就是10年后的我们,我们都“GO WEST”了;“祖国”是深情、是乡愁、是牵挂,可同时又虚无缥缈、耻于示人,它成了山河故人。 |
|
一部破碎文化拼图和空洞的电影八股文。自《三峡好人》后科长越发懒惰,仿佛一句"这就是当代中国"就能让电影拥有不言自明的合法性,他不需要去打磨人物交待动机,就自动代表了人民。我对贾的不满,不是他谄媚迎合,而是他对中国社会观察的片面和失误。明明是一本常用会话手册,还要硬说自己是百科全书 |
|
这部算是贾樟柯这几年拍的电影中难得的佳作了。看的时候很感动,只是看完后我忽然在想,这部电影里的很多人念念不忘的,其实是中国城乡结合部特有的情感伦理体系吧。这种体系必然是要破碎的,如果被这种体系困住了,同样会很痛苦。无论是个人还是社会,都要向前走,这样才会有出路吧。 |
|
比社会符号学的前作舒服,至少情感有了,只是还不够有力,情感的力度不够强,或者是演技太成问题,就让很形式感的场景或者符号变得略显空洞,甚至拍出了一点通俗剧的感觉,科长其实也一直不是那种情绪外放的导演,这一次总算开始专注叙事了,可惜场面调度的能力也就大不如之前了。★★★ |
|
-“没事吧”
-“没事 德国技术”
-“可你是中国身体啊”
扔掉的钥匙捡了回来,但锁已经被砸了。遥远的家的钥匙一直戴在胸前,生活的家的钥匙却一直弄丢。和父亲对话只能用英语甚至英文邮件,需要别人翻译,却在四下无人时小声说一句汾阳话的“能行”。与其说是到乐的习惯,不如说是一种回避或者压抑。他想念植根于心底甚至有些模糊的中国记忆和母亲,责怪父亲的自作主张,是否也愧疚或后悔于自己当初的轻描淡写和简单向往?生活总是这样充满矛盾和重复。
背井离乡、挖煤患病,中年离婚、父亲去世、儿子移民,风光一时又躲到异国他乡,在对人生方向的探寻中迷失怀疑。这些生活元素放在一起,感觉汇合了人生的种种不如意,但影片的整体基调却并不全是消极灰暗的。最后,希望像“涛”一样,经历生活的波折,仍然能在90年代的音乐中挥洒自由。 |
|
在相同的时间线中,有人步子迈得大,有人步子迈得小,这或许是我们走散的原因。 |
|
不知为什么,画质更像电影了,演员更专业了,制作更精良了。当年看贾樟柯的感觉却没了。贾之前电影的优秀之处就是,你不觉得你看到的是演员,你觉得你看见的就是普通人和最现实的中国。但现在,你知道这是一部电影。三峡好人,倒是更配山河故人这名字。 |
|
比《天注定》稍好,但刻意堆砌的种种元素,依旧让人不耐烦;流水账式的三段式,时间流逝空间转换画幅改变就能书写出一个大大的乡愁?整体平庸平淡,没感受到怅然的山河易换、故人难寻;赵涛演什么都是一个样,面具太假,十分可怕;《go west》真好听啊! |
|
什么玩意?!配乐无休止,人物扁平,台词刻意。看得出忒大野心可是都拍了些啥? |
|
每段关系都有距离感,“活久见”是张空支票。喜欢的是平白直叙和呼应:火车上惆怅的爸爸,骑着单车路过葬礼的老头,飞机坠毁地烧纸的母子,扛刀长大的小孩,赵涛的红衣。还有一开始的热闹最后都成孤独。 |
|
诗意化的贾导,用自己的人性关怀解读着中国百姓。即便是对西方的跪舔,中国元素的贩卖,其实看来没什么不对,有批判方成长。不知是拷贝问题还是刻意为之,有些画幅灰暗粗糙色调突变,导演说一些素材是旅行途中dv拍摄,成片后加入进去。山河是家乡,故人远隔遥望,变迁革新,你我在左右,守望静候。 |
|
对贾樟柯黑转路人。对他那些符号没有投以关注,反而觉得很好看,很动人。没有乡愁的人或许无法体会。非常喜欢英文名《Mountains May Depart》。第一段赵涛是有点问题(但三角恋的尴尬拍得很好),第二段很好,父亲葬礼的哭戏尤其好。第三段张艾嘉太可爱。 |
|
个人认为是科长最好的作品,是可以比肩那些电影史上牛逼哄哄的作品的那种好。赵涛贡献了殿堂级的表演!骂归骂,对科长还是有期许,他不耍小聪明的时候还是一流的 |
|
#戛纳红毯#一次迷人又大胆的尝试。三个时空,对生活质感的复刻细腻又得体。时代变迁,故人依旧。开头与结尾的舞蹈令人泪奔。 |
|
年龄大了槽也吐不动了。故事还行但剧本干巴,赵涛能把三个年龄段演成一个样也是厉害。如果前两段只是情感缺失与错位,那第三段根本是科长掌控不了的题材。映后Q&A两位的自我感觉良好听得我整个人尴尬到想钻地缝。也不像天注定那样有扎实的出发点,反正是有够难看的。 |
|
全程出戏,可惜他本意不是让我笑。好评:梁子说再见和借钱,梁子太太的颜值,赵涛爸爸坐火车,7岁小孩的丝巾和拉杆箱,叫什么妈咪,黄河第九道弯;差评:赵涛每一场戏,大刀少年第三段没出现,赵涛爸爸去世,东航植入好生硬,服装配置,音乐审美;中评:张艾嘉演Mrs. Robinson。 |
|
终于在下线之前看掉。难看到吐。毫无自我的作品。赵涛,一笑屠城。 |
|
什么玩意儿。简陋空洞,只剩下符号的堆砌、元素和情怀的硬广式兜售。 最后《母亲》式的独舞,也只抄了个皮毛跟架势,完全不知所以、突兀生硬。 |
|
贾还是有很好的电影素养,没有在电影语言上停止探索和学习,但叙事似乎停止了。他没有耐心理解他所痛心的时代巨变是怎样发生的,因而这个故事里只有结论没有过程,只有必然的欲望而没有人的选择。天然的正义感,让断裂发生。甚至不必怀念小武,他自己可能就是这样长成。 |
|
不忍直视啊...电影和访谈都不忍直视......剧本太偷懒地自以为是,我可以理解导演想要表达的(亚洲电影经常想要表达的、西方最喜欢的)transnationalism和digitalization,但是没有整体且细节也是肤浅而表面。科长下一部是清朝题材啊...同为黄河边长大的孩纸,我就保留一丝丝希望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