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吐槽大会老吐槽张绍刚参演的启功上映时票房40万,于是乎我就专门看了一下,挺好的啊!中规中矩的人物传记片,真的看不明白中国电影市场,王宝强那种垃圾拍的不知道是什么的都有人去看还破七个亿,启功这样真的拍的很工整的电影才四十万票房,强行给四星! |
|
1.丁导拍传记片无论主旋律还是文艺范一向都未失手过。2.短评里头“大师”字眼漫天飞,还有说本片格局小没拍出大师范儿之类的,都是迷信,我想本片好就好在更接近真实地表现了一个以教师为主业的凡人启功。他是个博学的通才,但算不得哪门学术领域的大师。3.中国电影居然出现1930s这种洋字幕,太不上心 |
|
启功先生有一方古砚,上有铭文曰:“一拳之石取其坚,一勺之水取其净。”坚净二字即是先生生平写照。电影取文革一段可谓敢为,纪念致敬意味大于艺术本身。 |
|
除了文革元素与张绍刚的扮相令人悚然一惊,其余都乏善可陈。看到一半才发现启功的吹替,和《走向共和》里的李鸿章是一个人…… |
|
中规中矩。从片子本身而言一般,启功先生加一颗星。有个细节好,文革后,启功老又在上课,课中,有几个学生吵闹着经过,老先生惊了一下,以为又来运动了。 |
|
气傲皆因经历少,心平只为折磨多。 |
|
不能忍的是少年启功是小叮当(是的,就是那个童星)演成弱智,中年启功竟然是张绍刚!是的,就是那个主持人! |
|
启功先生的传记电影终于拍出来了,在平淡中叙述老先生不平凡的一生,带来了温暖的感动。影片虽然时间不长,但在剧情上基本将先生人生中重要的经历全部呈现了出来,特别表现了与爱人宝琛及老师陈垣之间的深厚情谊,马恩然老师及全部配角都是顶级演员,塑造人物十分深刻,对于文革内容的涉及也算有所突破 |
|
我也知道这电影拍得一般,但还是忍不住看得掉眼泪。我很想念我的师大。 |
|
怎么把少年和中青年的先生演得有点儿弱智?这个不能忍。老年倒不错。溥心畲先生那段“ 愁闻落叶下金台”,效果却很好! |
|
好多令我动容的地方,启功和妻子的感情是一处,启功和老师的感情是一处,启功和小刘的感情是一处。但是到了后面开始生硬,硬掰成了宣传片。 |
|
1.启功(1912.07.26 - 2005.06.30),自称“姓启名功”,字元白,也作元伯,号苑北居士,北京人,满族。雍正皇帝的第九代孙。中国当代著名书画家、教育家、古典文献学家、鉴定家、红学家、诗人… 2.《兰心大剧院》讨论区→据说《启功》是文革题材的电影,因而得知本片并观影;3.-本来一直保留着它,就是觉得这件东西有它的文物价值,现在怕是留不住了。-烧了吧?烧了踏实。4.-我跟你说啊,这回你一定得说那兰亭序是假的,才能过关哪。-那,那为什么呀?-因为,你就听我的吧?事关重大,一定得说是假的。你忘了你右派的帽子是怎么戴上的了?别拧了 老哥哥 听我的。5.-这街上卖这么多您的假字,您也不打打假?-给人留碗饭吃吧。-那刚才您翻什么呢?-我看看有没有反动标语。上面落着我的款、盖着我的章呢?6.本片导演丁震原来是总导演丁荫楠的儿子呀!…… |
|
学习老一辈艺术家 |
|
敢拍文革,还是不错的,至少对启功这个鼎鼎大名的名字不再是那么冷冰冰的感觉了。 |
|
启功狮子座的 启功很萌的 别的人都没有启功萌 |
|
中规中矩的传记电影。马恩然老师演技很棒,恍惚觉得这个就是大部分世人心中启功的形象。wg描绘挺多的,居然上映了,有点意外。7分,加1分给稀有的“老实本分”款张绍刚。 |
|
整体而言 本片的完成度是相当高的 保守的叙事方式恰恰保守住了影片的观赏质量 导演有硬实力的功底在那撑着 无论故事编排 节奏控制 镜头运用都非常纯属 老练 一把老铁锤虽然沉闷但非常实用 马恩然在影片中气质无限接近启功 一个谦虚本分的国学大师的神态 影片不刻意煽情 却处处让人动情 着实的令人感动 |
|
刚入学,你会看见无处不在的“学为人师,行为世范”,你可能会烦,会腻,会嘲笑,会解构它。
毕业的时候,你听见“入学初识门庭,毕业非同学成。涉世或始今日,立身却在生平”,你会哭,会动容,会惊讶于四年里师大给你打上的烙印。
这烙印,是用启体写成的。
和它的书写者一样,它温润、平凡,但从来不俗。
它会让你短暂的一生始终有所坚守,清醒,笃定。
感谢老爷子。 |
|
1、小人物的传记依然能窥得当时的社会一斑,可以;
2、启功先生夫妇的举案齐眉,相濡以沫,那便是我们的未来,可以;
3、“入学初识门庭,毕业非同学成。涉世或始今日,立身还在身平。”普实而华丽,却是北师大好友们的生训之一,突然理解为啥你们总叨念着启功先生。
4、看片的时候,总觉得那不是张绍刚嘛,原来张绍刚还像启功,结果没成想看完看演员表,果然有张绍刚,回味片中中年启功,总是有点张绍刚老师的那股子油滑,笑出岔。
5、题材好、演员好,但是纪录片的叙事结构还需要稍稍加强。 |
|
“欸,你要干什么?”
“我还没有落款”
“款你就不要落了,你那个字……” |
|
事实再次证明,90多分钟远远不足以支撑起这样一位大师的平生,更何况最后20多分钟愣是拍成了教师节宣传片。不是说从“师道”的角度来诠释启功不行,只是对于这样一个经历中国几十年跌宕的大师而言,格局实在小了。PS:启功的字真他妈漂亮! |
|
算很不错的了。
有点儿散。 |
|
绍刚老师一定是因为坚持胖和戴小黑眼镜得到了这个角色 |
|
电影成片太样板了,流露的是大陆一贯的脸谱化的范式。纯为个人情怀,看到先生文革那段,只有潸然喟叹。启功先生他们应该就是中国最后的一批贵族了,在那个疯狂的时代被折磨成什么样子了哎。如今文化也真成了绝笔,又是历史的断裂,可笑郭沫若干的好事!对比师大,还是喜欢【辅仁】之名:“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正如启功师生谦谦君子,厚德载物。还好,海峡对岸万幸真的保留了下来。陈垣先生千古! |
|
真是可惜了如此好的题材,还有我怎么记得她夫人一直在她身边呢?怎么过世那么早吗?这个片子根本没有必要戴上奇功的名号,很多年纪相仿的人的经历大多如此吧。导演、编剧真的一点功夫都不肯用的。 |
|
行云流水账。 |
|
以1966为起点,混乱时局下闪回展现启功的前半生,中规中矩的传记,到80年代初再次登上讲台给学生讲解电影开篇那句「海内存知己」,结构已经很完整,情绪也很饱满。末尾90年代后那小段更接近北师大宣传片了。 |
|
“入学初识门庭,毕业非同学成。涉世或始今日,立身还在身平。”坚净一生,高山仰止! |
|
学为人师,行为世范 |
|
在主旋律电影里真算不错的了~ |
|
看完想学书法呢,知己难寻啊! |
|
#补标# 命题作文,尚可一看… |
|
老年启功双膝跪地向老师拜寿,令人为之动容。
整体,平淡而过于简单,100分钟带过启功一生,故事太浅。想通过老年插叙出幼年和中年的故事,但比重失衡。影片前半段剪接不舒服,节奏不统一。 |
|
四平八稳。按理说启功的人生应该可以拍的更丰富且有层次感的,毕竟是皇家后裔又在文革中各种遭遇,最后新中国变为一代书法家。尤其后半段宣传说教意味太重,无趣。 |
|
演员表演简直不能忍,一点灵性都没有,本就不喜启功的字。再把他演成这幅德行真是日了狗了,完成任务的制作就是这操行。 |
|
这种东西不好叫电影吧,麻烦各位把化妆功夫留在真正的电影里。不如你们好好研究下启功手稿,用事实描述下你们的恩师,也不至于弄得这么干瘪。啧啧。 |
|
浅显、表面,讲的是书画家的故事,镜头语言却缺乏审美力,最后的演讲夸张的观众、启功书法的金色发光特效,直接降为一星…俗人附庸风雅…后期配音太出戏… |
|
看得我热泪盈眶 |
|
跟残影余像相比,相形见绌,宛如一碗温水。撕大字报临摹,令人感动。 |
|
对启功这个人物的刻画,顶多只是不同时代的浅显的反映,启功默默承受,没有一丝反抗之心,要说他如何成为一代书画名家,除了潜心苦修,其妻宝琛功不可没,当他灰心丧气,是宝琛捡起废纸篓里的习作,从火炉抢救了花费心血的论稿,启功的伟大,体现不足。 |
|
补记~个人认为还不错,不知道为何票房如此之低!也许我们文化撕裂了吧! |
|
莫名其妙从头哭到尾,感觉被戳中所有的软肋,比如北师大就是其一。 |
|
虽主旋律,感人可看。夫妻之情最可观。 |
|
有什么理由说不好吗?没有,那些敏感的内容,只想说,时代在发展,社会在退步,其它的还敢说吗?不敢! |
|
启老先生传承了国学的精神。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先生做到了。电影中最感人的一段是启老先生在文革中去给他的恩师陈垣先生拜寿,他恭恭敬敬的行传统叩拜大礼,这份尊师重道是发自内心的。 |
|
能把不喜欢念书的学生教的喜欢念书,这才是好先生。再也没有文革了,讲“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再也不会被打扰了。老爷子永远都是那么幽默,记的以前读过,老爷子得了一场大病,别人关心,问,怎么样啦?启老爷子回,“鸟呼了!”众人不解,“哈哈哈,差一点呜呼了!” |
|
配音效果太过,就像在看假唱的演唱会一样,人物形象没有给人太深刻的印象,平平淡淡的剧情,这只能给书法爱好者和老师来看,也许才能感触良多,对于我来说,没什么感触,只是为了补电影徽章而看。 |
|
那时候人都在演戏,戏唱完了,就过去了。 |
|
文明之光 |
|
为师大加一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