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果单从电影内部看,达内作品都趋向于一种完满性(五星)。但这种小品极度道德化倾向,反过来弱化影片社会性,这也是达内面上有力但实质最无力地方。专注拍摄底层是永远看不到社会结构性问题,结果就是底层与底层之间不体面互掐,进而还引发中产观众发出“可怜之人必有...”简直助纣为虐 |
|
“你叫罗塞塔,我叫罗塞塔。你找到工作,我找到工作。你有一个朋友,我有一个朋友。你不会一成不变,我不会一成不变。”被罗塞塔的喃喃自语戳中泪点;影片结尾,罗塞塔拧开煤气,准备和酗酒的母亲一起死,结果煤气不够用,只好出去买煤气,这悲惨又冷幽默的一幕让人哭笑不得。 |
|
想自杀,瓦斯用完了,买瓦斯,搬不起,倒在地上大哭。穷是恶之阴霾,生死都逃避不开。 |
|
达内兄弟的突破之作,获1999戛纳金棕榈与影后。1.如此残酷而无望的底层现实,永无休止的重复人生:跑着穿越马路,翻越篱笆,在草丛管洞中换鞋,用自制饵瓶钓鱼,还有一次次拼尽全力的过激抗争。2.达内兄弟完美诠释了“展示,不要告诉”的真谛:摇晃的手持跟拍长镜头,景别以近景和特写为主,限制性视角,充分利用画外空间的自然声叙事,零配乐(仅有一段叙境内舞乐作为唯一的欢愉时刻),对主角内心活动不作任何说明与解释——风格与内容卓然贴合。3.令人酸楚的腹痛时刻与电吹风带来的微末暖意。4.罗塞塔一路奋战,仅仅只是想要一份工作,过上“普通人的生活”,这也成了贯穿达内兄弟作品的母题(从[一诺千金]至[两天一夜])。5.吃鸡蛋的段落极具真实感,而那段时长5分多的苦苦搬运煤气罐(与环绕身边的摩托声)的长镜头,更是点睛妙笔。(9.0/10) |
|
少见的对西方社会底层人物的刻画。着迷于精神享受法国人永远不会拍这种题材。手持镜晃过头了,直对人物的脸和动作,观众与其共呼吸,展现而不是表现。隐忍、克制,情绪无从释放。无缘由的动机,精神上的迷离都拜生活所赐。讽刺的是:想过普通生活的人无法得到工作,而无所事事的人却拿着救济金过活。 |
|
晚上凉面就吃了两口,看他们总是在吃松饼,一直在想淋点糖浆,肯定很好吃。。。这么悲惨的生活竟然被我看出一丝幸福感。。药丸! |
|
万恶穷为首,挨过穷的都懂的。 |
|
最后她哭的时候,这片子才算完满。 |
|
然后...我就迷上了达内... |
|
白描的手法很高级,高速叙事让短时间的电影充满了转折和悬念,人物特写又格外贴近真实。但也有缺点,人物在达内的电影中习惯性只做不说,导致行为缺少动机的表达。极简写实主义的典型。 |
|
“我们的许多影片都包含了适应/归属的概念。社会没有罗塞塔的位置,她从来不知所属。所以在执导的时候我们就尝试着替她找到位置。我们总是让摄影机跟在她后面的某个‘错误的位置’上,造成对观众来说角色不够清楚,而如果你感觉正在失去这个角色,你就会产生更多的兴趣。……我们不想去讲述一个对明天茫然无知的人的故事,拍罗塞塔,摄影机总在是在她身后,如果我们认为她想左转可实际她转向右,摄影机必须迅速调整跟上,有点像是战场中的摄影机。你正在拍摄某人,但你却不能控制他,这是一种纪录片式的风格。甚至对话的时候镜头也要表现出我们对他们并不熟悉。”……PS长期以来,达内兄弟总是一齐创作剧本,一齐现场指导,一齐幕后剪接,一齐出席庆典接受媒体访谈。故而简称:齐达内。 |
|
这种手持镜头真是够了,这种苦情戏也真是够了。就这样看着一个神经兮兮、脏兮兮的女孩端着一副好像你杀了她全家的面孔看了一个半小时,真是太蛋疼了。 |
|
90分钟分钟只有2个看点,60分钟的出卖朋友和片尾自杀未遂到放声痛哭而后戛然而止。其余就是不停的走啊走,以及面部狂多的特写,即使玩dogma放弃美学也不能缺失情节的推动。本片情节匮乏,主题简单粗暴,采用纪录风格而摒弃表演,力图还原真实,如此何不去拍纪录片? |
|
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感情在生存面前一文不值,人生就是这种求生不得求死不能的状态。 |
|
手持镜头的压迫性,空间狭小,暗喻人物在社会底层生活艰辛,随之将观众的紧张感充分缝合。画外音使空间外延,尤其是摩托车的轰鸣声,创造性使用,与省略叙事相得益彰,浮出凝练而生动的人物白描。 |
|
无愧金棕榈(以及最佳女主),生活的痛和命运的玩笑啊,都在这里面了。最后她的哭就像紧绷了一个半小时的弦,突然断掉 |
|
原来达内兄弟这么坚持地拍底层命运啊!基本模式就是全程的绝望和结尾的零星曙光。城市里的树林、河岸频繁地出现,那里藏着穷人的宝贝、赃物和所剩无几的秘密。把一句台词改写成罗塞塔之问:这样的状况会一成不变吗? |
|
一个有生命的人物, 始终难忘. 她叫Rosetta, 她有一个朋友, 她就是想找份工作, 她撬了朋友的工作, 她把名字绣在白围裙上. 她只想过普通的生活, 就那么难, 想死, 煤气罐又那么重..超16mm, 手持, 销魂地疯狂跟拍, Alain Marcoen. 红色的衣服, 蓝色的煤气罐 |
|
如果没有罗塞塔举报那场戏,观众就会非常同情她以及自我投射,而这是达内不想看到的。 |
|
用吹风机一次次烫向的肚子,有着难以言说的疼痛。背负着这样的母亲(安于在男权结构里沉沦的女性们),坚强的Rosetta到底有没有出路呢,她迎向生活、迎向不公平的就业市场、甚至利用唯一给她一点帮助的人,只为成为真正的人,但注定不能,她还要拼劲全力的去死。怎么能不伤心呢!摄影太棒。 |
|
达内的片子,挑厉害的看个三部就应该是极限了…… |
|
故事本身远没有达内兄弟的手法好看。老是顶着拍,不松,但是也不急,不像有的导演喜欢一上来就推到脸上去。达内保持距离,但是绝对不会丢。人物走动,手势,重复做事,全部卡在镜头里,真实是一个,更重要的是这样的镜头拍得苍凉,苦涩的苍凉。 |
|
“《罗塞塔》以一个惊慌而含义丰富姿态结束,正如它的开篇,晃动的镜头与紧张的气氛,自从那一个镜头起,影片的一切基调即已被奠定。”
“至于罗塞塔,她没有感情,而是被异化的,发送—接收的机器,一点红色与冷漠的白色外界之间的二分法,异化令她的青春期提前结束了,但她也只能做一个‘不良少女’。”
如果短评在以上两句话之后便结束,那么我们忽视了它作为(某种电影节电影)的一种Sample或曰范例的事实,关于如何在工整的Melodrama中建构“真实感”的终极幻象,并小心翼翼地在影片中植入一些可供解读的影评人游戏,无论是作者崇拜,电影语言还是左翼的社会评论。 |
|
女主角的表演贵在真实,牵动人心。 |
|
不过是几天内发生的事,却好像看着她走完了一生。所谓无解的人生,就真的是彻头彻尾的无解。 |
|
没有技巧的达内兄弟让之前我所有的电影评价手段全部失效,然后我才发现正是这些评价手段的放下让我更进入电影的核心——生活。 |
|
不断看到希望,又不断落空,就像看达内的电影,每次收尾重现曙光,下一部又坠入另一个困局,循环往复。连寻死都要使尽力气重换一罐瓦斯,这就是生活。对于人的精准观察和真实刻画浓缩于落水后救与不救之间迟疑的长度。不断的痛经在刚硬中生出脆弱以及复杂甚至感受到一丝神性的存在。以温柔抚触倔强,又是一个干脆果断而余味悠长的收尾。|以身体动作反应精神活动及其变化、与肯洛奇及其他类似关注底层现实的电影的区别,启发:https://mp.weixin.qq.com/s/Un4sn_bjBuONF4-uiMHkLQ |
|
厉害! |
|
@百老汇moma。跌宕的手持摄影之于这个故事不只是技巧,也是一种凝练象征。失业就是失去位置,连位置都没有还怎么跳舞谈爱情。赤贫的生活即使身处现代社会,也必须拿出荒野求生的劲力不停奔跑不停碰撞。穷到自杀煤气都不够是怎样绝望的黑色幽默,华夫饼男孩扶起罗塞塔的结尾已经是冰冷现实里我们能奢求的最大温情。 |
|
社会性的缺失究竟是好还是不好?现实主义电影真是太难了,既要以此号召观众的关注和行动,又无权向观众给出任何确切的指向,不然就是政治话语和绑架,因此现实主义创作的信条本身就是矛盾的…达内大概就是卡在矛盾中的讨巧兄弟 |
|
当上帝为你关上一扇门,也会为你打开一扇门——有意思的是,透过无数打开又闭合的门,你不知道《罗塞塔》究竟是要从「系统」中逃离,还是要留在「体制」内部忍受剥削——这个从第一幕就扔出来「悬而未决」的问题一直被达内兄弟拖到最后一幕才迎刃而解:遭受生活蹂躏、折磨和玩弄的《罗塞塔》不想「继续」留在这个世界上,但命运却要她在泥泞当中扎下根来。这正是生活和达内兄弟这部「现实主义」杰作残酷又美丽的地方:我们不知道「下一刻」会发生什么——通常「只能」跟着「直觉」走,并要在不确定性的状况下给予「生活」确定性的回应,而少女的表情和表现是如此「坚定」有力,以至于我们必须要为她「坚韧不屈」的个性鼓掌,要为她「步履不停」的行动欢呼。从「女性主义」和女性「胜利者」的角度来讲,本片或是《两天一夜》的姊妹篇。「节选待续」 |
|
只因友情在生存面前显得太过脆弱。命运没有眷恋这个顽强的少女,她终于在人生的半路陷入崩溃,选择自杀。然而,命运又一次给了她无情的嘲笑。© |
|
全片第一个镜头是背跟Rosetta,《儿子》也一样,甚至全片有一半的时间我们都在看“超级玛丽大叔”宽广的背。然而,《孩子》的第一个镜头是正面跟随,达内兄弟的策略由“跟从”变为“面对面”,无疑使情感更为稠密。 |
|
沉重,我们却看笑了,看着白羊女将要爆炸出离自己的生活以及与巨蟹男的尴尬友谊…… |
|
9.0 本片最令人动容的便是真正的塑造出来了一个有生命的人物——罗赛塔。达内的片子总是如此短小精悍,紧凑且精炼,此片的手持更为激烈,就像罗赛塔的性格与对生活不公的态度,也更为对准面孔,罗赛塔如此复杂的情感与其转折都展现的如此合理。看似简单平淡的叙事,其实暗波涌动的情感极为热烈、极具冲突。最后那被压抑的情感终于爆发,悲痛的哭喊,是对这已令人麻木的生活最有力的控诉。 |
|
妈妈,(生活)全是泥巴。(一千个连贯动词的达内)无限低压手持跟拍强迫性进入观看。最后一段画外嘶嘶轰轰声响contrasting人物沉默的绝望加剧紧张,风干出凝练生动的人物白描。(未曾有类似尝试者不足以感慨底层青春云云) |
|
at MM 回家回想了下剧情,止不住泪目,达内兄弟的剧作是有一些套路的,比如矛盾总是在肢体中爆发,但这部极致的距离感——观众完全迷失在特写的海洋中,IMAX上睫毛比人大,在怒涛般的晃动中颠沛流离——我几乎觉得达内在用这样的方式呼应人物在困境中的无力感,包括声响,画外的马达声、瓦斯声,声声都关乎罗塞塔的下一步,而我们和她一样等待着,除了情绪别无长物。观众可以很残酷,但不是傻子,围裙上绣上的名字,痛经时的弯腰,落水时的犹豫,这四两拨千斤的细节让人思考故事的背景,并或多或少,发现自己的真心,也就是说,为一切的丧失与缺憾而共鸣,这就是电影让我们做的。 |
|
B+. 一边是冷峻克制的“极简写实”,一边又爱用如此直白的象征符号:生存和道德的重担就像拎不动的煤气罐,而人只能在无法解决(求生不得)又无法解脱(求死不能)的夹缝里字面意义上地窒息。至于所谓引发“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的“助纣为虐”,反倒觉得它更像面镜子:看到“可怜”还是“可恨”,说到底都是观者自己内心温度的映像;而之于我,底层无可奈何相互倾轧的“可悲”,永远比非黑即白的宣教与指控更有力量。2023.1.14 百美汇 |
|
有的人不想上班,有的人只想有个班上。#达内回顾展@MovieMovie |
|
罗塞塔,就是一把美好的琴,心底藏着美丽的旋律。 |
|
最爱的金棕榈作品之一。亦是目前看过最强戛纳影后。达内的运动镜头永远那么能调动人心。凛冽的现实主义总是以饱满深刻的姿态拷问社会。炎凉世态仅在罗塞塔奔走、跌倒与恸哭之中便可大展全貌。结尾戛然而止得恰到好处,久久无法释怀。 |
|
8/10。罗塞塔想要正常的工作和尊严,钓到小鱼放生、推朋友下河又救起来表现她的良知,生存压力激发了告密的自保本能。遭受了无故辞退、母亲冲突时摄影机像安慰般悄悄绕过她身边,与男友狭路相逢那股凶狠的冲撞推搡、引擎响动,起念自杀前安静吃鸡蛋、头深埋进草地释放情感的客观结合主观手法深得我心。 @2016-11-05 21:17:05 |
|
Je suis Rosetta, je suis malade. Je ne peux pas trouver d'emploi. |
|
达内兄弟继承了道格玛95运动与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的某些创作理念(实景拍摄、电影纯粹性)。并且《罗塞塔》追求的是一种个体内在的真实情状呈现,但这种情绪因子被具有强制引导性的手持运动特写镜头所裹挟,如果镜语呈现方式由“镜头跟随人物”转向“人物压迫镜头”的话,镜头的牵引性似乎也会被消解,这些处理似乎会更合理? |
|
强暴眼球式的人物特写把镜头挤兑得只剩下一个冷漠痛苦绝望的躯体,穿过车水马龙的公路进入荒原般的家,需要一次次完成换鞋的仪式。“我只想要一份工作。”工作是继续活下去的借口。①房间里边吃吐司边听着节奏杂乱的架子鼓录音②恼人的摩托车噪音,机械苍蝇回旋③欲自杀,发现瓦斯不够,艰难的搬运过程 |
|
冷色调,手提摄影,特写共同创造了经济萧条的不安,“为何人大了就要成为
工作的奴隶”,还有有人陪着,生活也就没想象的那么糟。 |
|
【B】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讨厌罗塞塔 |
|
达内兄弟将手持摄影的特点演绎到了极致,从头到尾晃动的跟拍镜头将罗塞塔穷困潮湿脏乱的生存环境事无巨细的展现出来,极强的代入感和真实触感让人如坐针毡,屏气凝神。达内兄弟用情节渲染情绪的功力是顶级的,尤其是在加入了道德困境元素的情况下,让达内兄弟的影片在讲述底层人困苦生活的同时更是散发出比恐怖片更让人坐立不安的未知恐惧感,一种通过共情和道德焦虑产生的恐惧感,因为在观影的过程中,你和角色共同陷入了生存难题中,观众通过情绪的渲染和代入从第三人称视角变成了第一人称视角,每个人都是罗塞塔,每个人都想逆天改命。 |
|
很好!喘息、摩托车等的嘈杂声 字幕时声音的留白 手持摄影和长镜头 摄影机常会放在某物体侧后方 墙、窗帘或者手臂等 最后太赞了 单车少年的结尾让我赞叹不已 这个更绝 从出门换煤气是一个长镜头 最后画面戛然而止 那张脸让我想起安托万…… 最后女主角眼睛红一点更好 我在想五个鸡蛋都吃掉会不会更好? |
|
达内的手持是有引导性、紧迫性的,驱使观众聚焦人物、生活的细微,试图减少无关信息的影响,令观众与人物的状态“共振”,与人物亲历事态的崩坏。片中两个完全相同的俯角机位,前者是罗塞塔入睡前的自我鼓励,“我找到工作”、“我有一位朋友”、“我过正常的生活”、“我不会一成不变”,而后者则是罗塞塔试图自尽的场景,前后心境的差异反映一个女孩从窘迫困境到另一个更窘迫的困境,其生之条件与生之希望均已失去,则死的体验变成必经的成人礼。罗塞塔眼见着落水的朋友沉没,是否只是想到自己将能替代他的工作?也许更会想起酒鬼母亲对自己的见死不救,死去如此简单,活着为何更加艰难?罗塞塔与朋友若隐若现的感情线被二人对工作、生活的争执掩盖,芳华正茂的年纪却无法拥有性、爱情与自由,贫困、家人的缺席就像那频发的经痛,胡搅蛮缠、无法摆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