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撒旦之外,耶稣之内,众人之间。杜蒙镜头下的日常,总有神迹的显现。 |
|
为你杀戮是我的守护天职,可终究伊甸园容不下一个恶魔爱的谎言。 这片碉堡了!!!如果说锡兰的小亚细亚往事的画面勾勒了人间的日与夜,那么杜蒙的这片画面便呈现了圣经里的伊甸园,和一个弱智布列松体的撒旦! |
|
《撒旦之外》是一部架构上的反-西部片,主人公是被极简化的Lone Ranger,他拿着猎枪,且拥有一种约翰·韦恩的大男子主义,巨大的水塔在杜蒙招牌般的大远景中成为人造的纪念碑谷,但在这里我们却可以想到莱昂内。与此同时,随着作为罪的事件的突然出现,影片被推向一种赎罪=给予的时间的雕刻之中———杜蒙也似乎具有了些许诗电影色彩。特别是对于火,水两元素的使用,内在风景之中的微观奇迹。
《撒》与《人啊人》/《人之子》构成了杜蒙早期影片的一组范畴。沉默而怪异的人物总是一个宗教术语。神圣性来自于邪恶的身体之外的一种残余,也即片名“撒旦之外”,而这种宗教虔诚既是超验的,也是异教的:因为当我们见证这个人的神迹之时,也就倒错了耶稣—撒旦这一神圣的对立。 |
|
他不轻易接吻,因为他是上帝之吻。 |
|
终于体会到以前L给我说的“看电影都失去了乐趣”。很美的摄影。 |
|
半死不活 |
|
风格是写实的,故事是神秘主义的,是晦暗黑色的 |
|
杜蒙是位可敬的电影作者。几个仅有的演员在树林中居住,如同动物一样的发出呼吸声,行走,生病,杀戮,爱,复活。本片个中细腻处,需有净心以对之。《生命之树》的烂是由《撒旦之外》和《2001太空漫游》对比出来的。 |
|
Toujours situant les paysages au centre, Bruno Dumont livre ici un film de sensation mystique où la spiritualité miraculeuse chavirera toutes nos normes logiques sans jamais nous laisser la possibilité d’y porter quelconque jugement. |
|
4.0。1.用镜:特写近布列松,大全景自阿巴斯,人物进出画框的变焦貌似是锡兰的标志,镜头随人物走动成标识。2.写实的生活,静止的风景显现神性光辉。3.处处隐喻,撒旦消失之后的现代耶稣,很受帕索里尼《马太福音》影响。4.只入围“一种关注”,太对不起杜蒙了! |
|
第209人看过。 |
|
杜蒙的视觉传达由于风格特性多有同行发扬在前,加之本身野蛮的宗教执着常常充满着排除异己的潜台词放射出来,作品始终难在大雅之堂发足光亮,撒旦之外的面貌是残忍而又温柔的,你可以在这里追忆到帕索里尼的微毒,也可以回想出基耶的生蜜,目中无人,直指上帝,是需要和导演一起高傲上仰来消化的作品。 |
|
第一次看这个导演的片子,觉得很功利很说教。果然在花絮里,他反复强调和其他导演风格的不同以及种种意象对观众的刺激效果。在我看来,这个故弄玄虚的故事所提供的那点线索完全达不到寓言和神秘主义的高度,故事的中心是:女人可怜,男人活该 |
|
多年之后杜蒙将重回我的十佳榜单。 |
|
法兰西的风景真是美死了! |
|
突然想起大一时看的那个barefoot to jerusalem |
|
山水的鏡頭很美,看似平實的人設,帶出的卻是奇詭的宗教寓言;沒有音樂,只有現場聲作「配樂」,卻令電影有種壓抑的氛圍;整體來說簡潔有力,只要前半能投入,會覺得漸入佳鏡。 |
|
Bruno Dumont是真正的异类。那些向风景祈祷的那些镜头太震撼了,景观(外)与内心(内)的翻转使这部有浓重宗教意味的电影反过来变成对纠缠着善与恶的人性本身的自省。 |
|
3.5杜蒙延续了他一贯的冷峻和突如其来的暴力和情色,这点和哈耶克不相上下。不过电影越到后面,寓言的味道就越来越浓了,直接让我想起拉斯冯的《反基督者》。不过这要是个寓言的话,寓言的留白也太多了点。 |
|
自我重复 |
|
再次捧杜蒙臭脚#不要黑我了我是当代布列松##哲学系互助救济组# |
|
感觉是新招。跟阿巴斯的还不太一样。 |
|
剧情较拖,女主的重生有够怪的 |
|
法国乡村版《济公》 |
|
带有明显个人印记的风格化影像:远景与特写交织,悬置时间与空间里的各种行走,任意时间与任意空间,让整部电影连贯的不是故事。而是电影基调。导演还需将这种氛围继续提炼。两点特别之处:男主在一段看似连贯的行走中衣服却变了;远景中人物虽小但呼吸声犹在耳边。类似这样的细节,没有逻辑,夸张的风格化效果已经取而代之。 |
|
今天一下子看了两部复活片。 |
|
某种程度的累赘,再精简会更好 |
|
将女孩侧翻,一个集急救与宗教仪式一体的动作。一面生,一面死。 |
|
补,看见上帝 |
|
杜蒙估计都在想着更赤裸残酷的东西吧,但那些情愫的流动太美了,不得不投去深情的目光。人物的脸上风平浪静,但风、光、水、草木都在渲染细腻的波澜;但那些波澜并不狭窄地关于人伦,而是关于动物在天地间怎样漫步千万年。熟悉的宗教符号(一分为二的红海、水上行走、燃烧的西奈山、无父的孩子、沙漠与荆棘丛)构成一个超出预料的、很新的神迹,谜面恰到好处的展开方式仍保护着电影的神秘。与德莱叶/布列松有别的是电影里的自然气息,壮丽潇肃的野地、动物般漫游的人。 |
|
这回杜蒙将他特有的怪异小镇换到了一座被山丘与森林环绕的小村庄里,除了地点的变化外,其他杜蒙元素一个也不少的纳入其中,并且更加风格化,更加神秘化。直白原始的性爱场面,面向大自然景观的眺望与祈祷,突如其来的暴力释放,极其克制的台词,对自然环境音的充分运用以及对场景,空间,景观的展现来延伸外化角色的内心世界与状态,抹去的人物背景,肢体接触的神性显现,杜蒙将这些或原始或形而上的元素放入到一个极简的故事中,彻底释放出了一股浓厚的神秘主义味道。 |
|
杜蒙走火入魔 |
|
本片位列2011年度《电影手册》十大佳片第四位,我确定编辑们都是重口味。。。。 |
|
拿起隐喻,洒落一地。 |
|
是《人啊人》的一次环境影像升级&文本削弱 |
|
2016|01|05 35mm |
|
#Cannes2021 你的吻。在面孔与天色之间拉锯成动力。Dumont真是放长线啊,几乎就是沿袭前作结尾直接开始了本片,于是可以视作用了三部电影将David Dewaele饰演的这个角色“Le Gars”逐步显形。 |
|
仪式化的动作序列、救赎的主情节、极简的风格建构起来的一部宗教片,总觉得与布列松、卡尔德莱叶甚至达内兄弟他们相比少了点真正能撼动人心的超凡力量啊 |
|
80/100,尚未转型的杜蒙作品真的是很难有趣味啊。一如既往的冷峻风格,依旧爱用大远景+特写的极具张力组合,结尾又来了波“倾泻”。 |
|
“你长得真可爱” |
|
在过曝的风景中游走而不明觉厉,从此塞尚的圣维克多山被沾染了杜蒙的视角,超现实主义的神秘与冷峻,可以给电视机前囚禁在钢筋水泥中的困兽带来片刻的解脱。女孩最后从旷野中回归,口中喊的是妈妈而不是曾给予她诸多“保护”的男人,另外一边,撒旦又重新上路了 |
|
令人惊异的是,全片几乎所有演员都相貌奇特,他们用不多的对话演绎了一出奇特的故事。场景空旷、原生态,犹如与世隔绝的被遗忘之地,在这个容易产生撒旦的地方,却不断上演着救赎的戏码。除了那场性爱的莫名其妙和硬入,本片的宗教背景神秘却并不拒人千里,若能享受静谧,这就是一场熨帖的梦之旅。 |
|
杀掉 / 复活 |
|
最纯粹的人才能勇敢面对恶魔。 |
|
用声音(呼吸、风沙、杂草、人与环境的摩擦)叙事;用主客观视点切换,揭露具体动作背后的超验驱动力;用 "hors-satan-gaze" 搁置道德准则和恐惧逻辑。Dumont 借 Côte d'Opale 物理环境为台,排演每一幕对位宗教符号,逐一在 Yves 的 35mm 胶片上拓印成影像记录。依然是一篇 barbarism 体验派的印证檄文,在农民/低智之后又一个行走冥想驱魔终结的恶魔旧约人物,依旧是布列松&帕索里尼的刻画法。他要的不仅仅是有黑暗和邪恶一面,他要的也远非死亡为乐的戏谑,他在这部就是要一个撒旦,比 Dreyer 日记本那个脸谱活生生得多的撒旦。 |
|
對杜蒙已沒有任何留念... |
|
概念片?意象为先导的片?用慢和长,不移动镜头稀释了一切,改变了普通人日常的观影习惯而已。荒诞和神秘之间的界限模糊了,上帝也许是女人,撒旦也不一定绝对是男人,父权形象真是看够了!每个女人都在等待被救重生是吗?还有素人演员都不行。 |
|
比第七封印还晦涩。。跪了。。 |
|
8.6神爱世人,冷到极致的同时又有种莫名的喜感,杜蒙的宗教电影足够另类也足够迷人。
|
|
葫芦屯里出上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