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事实证明,这片子好不是因为陆川,而是因为姜文 |
|
与其说是陆川导演,不如说是姜文篡位 |
|
基本是姜文撑起的片子 |
|
以陆导演现在的真实水平来说,这部片子是不是百分之百出自他手,想必大家都心知肚明,现在看来结合宿醉,偷斧头的人,乡镇悬疑等要素,再加上演员选得好,人家把导演的工作顺便也做了,所以说此片不好看应该不会能但若非要含沙射影,指桑骂槐,这又有何必要呢,真有用吗! |
|
姜文的风格掩盖了陆川的才气,但至少十年前,我们仍能看见他心里涌动的才华。可多年过去,却早已渐行渐远了... |
|
人生其实一直都在找寻,名与利,灵与肉,情与真,你说你在寻枪,其实你何尝不是一把被生活折磨到走火的枪,岁月早已为你上了膛,一颗射向欲求不得的臆想,一颗射向贫瘠乏味的真实,灵魂在古镇小径上跌跌撞撞,直到出窍的那一刻终于有了解脱的快感。 |
|
形式主义太厉害了,不好看 |
|
哪有吹的那么牛。陆川当导演从一开始就是一个悲剧。 |
|
据说拍摄现场导演被主演逼哭。有非常多的跳切镜头,第一人称视角镜头感相当地给力,全局你跟着姜文走就不想停了。7.9 |
|
看多了美国片,被这种海边腥味一般真实的方言片打动。陆川和姜文,用男人的视角讲一个男人的故事。追,寻,冲破你我他的顾虑和隐瞒,那不见却又被最终找到的,也不只是马山的枪。 |
|
结尾是这样的,马山终于找到了丢失的枪,但是拿枪的那个人偏要去找那个开假酒厂的报仇,马山用计将枪里的两颗子弹逼出来,这样他自己便中了两枪,那人慌了,过来看,马山立马把那人拷住了。我们看到马山昏迷,然后镜头一转,马山一脸解脱的笑沿着铁轨走来。这明显是超现实嘛。
|
|
老实说看的时候就感觉的到浓浓的人格分裂气息,“说来奇怪,我见到你就不结巴了”,但我喜欢更多的是故事片的气质和镜头的运用,有点像后来的《王的盛宴》,可恨的是拍人格分裂就大大方方地拍不要像那些二流导演故意剪辑出一个多重解读的故事。 |
|
姜文监制并主演,无论对这部影片的评价如何,姜文都至少占了一半的功劳,前半段看起来是个有趣的故事,说是悬疑其实更像是个黑色喜剧,可惜的是后面20分钟崩坏,太多快切镜头与快速剪辑,也无形中透露出了导演的“技穷”,很多地方交代模糊,有点仓促收场的意思,姜文的个人戏倒是从始至终都很精彩 |
|
据说姜文在片场像导演一样。据陆川说,这第一部片,他在姜文面前感觉自己就像个雏儿一样。 |
|
8分,很明显姜文的成分更多呀,陆川十有八九被姜文架空了。才发现陆川虽然名气不小,但拍得电影少得可怜,仅拍过5部,自《九层妖塔》后就没拍过电影了。
作为00年出头的电影,剪辑竟然如此优秀,实在是出乎我的意料。 |
|
陆川的导演处女作,有人说是翻拍黑泽明的《野良犬》,不过这不是中国人写的同名中篇小说改编而成的么?《寻枪》不同凡响的地方在于———它或许可以做一个分水岭,代表着一批被影碟熏陶的小青年,开始在壁垒森严的制作体系外扣击主流电影的大门。韩三爷还客串了,比较亮。 |
|
非常好的一个片子~~~结局不好我不满~ |
|
从一开场老婆叫他起床的倒拍镜头(鬼子来了);宁静演的旧情人李小萌(阳光灿烂);去头皮砍下巴的超大脸部特写和说话磕巴(有话好说);自行车戏和刘小宁(本命年),直到终镜起身一笑又绕回鬼子来了。这么一路算下来此片像不像新导兼迷弟为领衔偶像拍的一部母题汇总传记片而这通常是著名影人退休前才会去作的?当然,如果致敬迷影才是陆川创作思路主驱动的话,也就意味着情节刻画与人物塑造必然处在次要位置甚至一度被扔到脑后,其中从李小萌身亡开始影片逻辑崩溃得堪比马山腹部中了假枪,所以也就只能给个……两星半。 |
|
可以叫土·后摇电影? |
|
马探长的枪到底被人拿去了哪?这问题仿佛不重要。影片着力表现的是马山在这种绝境下的焦虑纠结心情 四处怀疑村民偷枪 不知是独醉还是众人醉 小镇上一切言行都带了点荒诞味。最后一幕 站起来解脱似的狂笑 为之前诸多的主观镜头画了一个复杂意味的句号 |
|
姜文的演技真牛逼,发现枪丢了的那个瞬间,表情实在太到位了。一开始还以为是精分呢,原来还是正常剧情啊,也正常。里面的激情戏真的一点都不想看,幸好没有,总觉得不适合在姜文身上。里面很多主观镜头,意识流镜头,导演电影语言挺多设计的,第一部处女座的水准,挺好的,喜欢偷包贼那段,太可爱了。 |
|
在目前90min公映版里,《寻枪》的结局是被改动了的,因为原剧本有些不和谐,也过于戏剧化。而原剧本里那个反派,本来是韩三平相中的,不过戏份实在多,他没功夫演,所以取消了。真想看看美版120min是什么样子的。这也是姜文自执导筒之外唯一一部监制的电影,可见此片有多少姜文成分... |
|
不知为什么感觉有宁浩的味道。最后姜文狂喜的表情让人百感交集。 |
|
这是姜文的电影,不是陆川的电影。正如《阳光灿烂的日子》中以马小军的幻想为骨骼,结构起《寻枪》这部电影的是马山的臆想与谎言。就像《罗生门》中的武士一样,死后的亡灵也会说谎,他在掩饰明知故犯的邪恶情杀,也在嘲讽云凹镇无处不在的“升平人瑞”。 |
|
音乐节奏吊得一笔,结尾神来之笔;宁静见姜文那段近景对话真真影后无疑,美艳撩人,值得反复赏玩;单车追贼的一段是全剧最爱!大概是陆川最好的一部片。极度情绪化,这才吸引人 |
|
【A】毫无疑问,这就是属于姜文的作品。影片的气质也和姜文本人一样,狂放:从开场的叠化转场中就生成一丝荒诞气息,发现丢枪那一刻所加重的摩擦音效实在是妙绝,随后现实与幻想的交叉剪辑以一种直接有效的运动对比(手持与轨道)突出情境。近乎是完美的开场,短时间内的影像拼接生成无限能量,极尽生猛而细腻的作者表达。在这之后便是类型的跳转,超现实手法的入侵,景框与演员走位相互撕扯,诡异氛围下聚焦个体的焦灼心理,以及妖艳的后摇气质。可以这么说,这可能是姜文拍过(至少是他主导)最痛快的一部电影。 |
|
陆川导演电影处女作,就能有姜文,宁静,韩三平的支持,实在是太幸运了。剧情上个人比较赞同认为陆川是想把男主角往精神分裂的剧情上去拍的解读。陆川用故弄玄虚的手段,避开审查的麻烦,拍成了这部风格怪异混搭,有些四不像的片子。尤其是在剪辑上,非常反主流,反常规。太怪,太乱,但也值得回味 |
|
导演虽然挂着陆川,但是一部很姜文得电影,个人风格浓烈,最后结尾得定格,灵魂出窍后的笑到哭,和鬼子来了的结尾一模一样,枪对于一个警察而言,相当于最重要的东西,枪可以隐喻了很多东西,自以为生命中重要的东西,从断片的回忆开始找枪,每个人处于自己的位置给出自己的见解,亲情友情、路人初恋,最终还是只有靠自己,牺牲生命去换回枪,有所得需有所付出,主角作为一名人民警察,对生活也许颇多不满,遇到旧恋更是借酒消愁,ta已不是原来的样子,失望过后只有灌醉自己,才丢了枪,也丢了纯真和那份质朴。 |
|
这部电影从立意到编剧到上映本身就是一个疯狂的命题,2002年最疯狂的电影命题。 |
|
“枪”是警察身份,是作为执法者的权力地位,亦是男人的力量和尊严,包括性能力在内。这实际上暗示了强大的国家力量对个体的碾压和异化——人不再是人,而是被警服和手枪塑造、操纵的奴隶,一个权力的寄生虫。马山发现丢枪后的坦白,所面对的并非所长本人,而是他的座椅,一个国家权力的象征。这个领先一步的反打是整部电影最具惊悚感的镜头,让人想起弗里茨朗《马布斯遗嘱》中帷幕后操控一切的阴影。而马山获得的,不论真假的“救赎”,恰恰是他彻底平民化之后完成的。从这个角度看,马山(的鬼魂?)最终的笑和《鬼子来了》最后马大三的笑是极为相似的。 |
|
蓝光重刷。勉强及格。姜文丢枪后去寻访做礼薄的朋友,镜头给他俩的都是中景(实际两人不可能中间隔着这么大的距离对话),而且他们的背景一直在变,切的生硬突兀,那个修车战友的台词也如梦呓,两人后来控制住了不法商人嫌犯,场地是在个斗鸡场里(旁边还有一对斗鸡),这些设计似乎有先锋话剧的影响,在刻意营造一种奇怪又好玩的味道,这种话剧倾向可能为姜文和陆川所共享,延续在他们其后的作品里(《王的盛宴》明显玩脱了)。视听语言很张扬、躁动,晃动的手持摄影,藏在角色后脖颈的特写视角,姜文的幻听,阴郁又没什么路人的边陲小镇,姜文丢枪被领导知晓后(公权力介入),叙事重点由心理转向事件,从姜文的心理折磨转向抓杀宁静的凶手,但这段并没什么推理,更多靠突兀出现的自行车贼与真凶,来维持住影片的刺激感,这个设计未免简单、单薄 |
|
精神分析式的中国电影是很罕见的,主观镜头、超现实手法用得通顺流畅,像在日常中生出一个跌宕迷离的白日梦,“枪”的象征意义很明显,浅层是指向中年男人面临的事业家庭危机在权力丧失后的集中爆发,深层我觉得就是姜文的私货,最后他灵魂出窍后的哭笑不得,更像是对个人牺牲于体制下的控诉。 |
|
五星给摄影师 |
|
情绪渲染有余,故事性严重不足。某些地方过于炫技。一直觉得陆川是那种才华撑不住其野心的类型。若换一个主演,这片口碑一定不会如此,姜文即使演一个窝囊的小镇警察也荷尔蒙爆棚。 |
|
风格前后不统一、取景粗糙、台词空洞无意义、拖戏、演员演技烂(除了姜文),等等等等问题……这电影说悬疑又不悬疑、说人性也不人性,到底要表达什么,连导演自己都没搞清楚似的。 |
|
又震到了, 原來值得推敲的好懸疑電影, 中國大陸也有的! 雖然是鄉鎮尋槍題材, 但懸疑詭異氛圍營造的極其成功, 主人公的人格分裂也講述的撲朔迷離, 影片手法不錯, 姜文的表演很棒. 應該把這樣的華語電影發揚光大. |
|
傻毙掉了,也就是飙车那段能看看,故弄玄虚的悬疑神马的……结局尤其傻,真是一个滔滔不绝的犯人啊。宁静不愧是大牌,基本是拍个遗照的戏份也算主演了。 |
|
有几个主观镜头和物体飞天的镜头,一看就是出自姜文之手,游达志看着委屈落泪的陆川,满眼都是自己当年在《暗花》被架空以后的样子 |
|
当年没觉得特别好,姜文当然演技OK,不过陆川实在不能恭维,不管是这一部还是后来的南京,都觉得故弄玄虚,野心大,才华撑不住,还端范儿。当年看就知道是做得人格分裂,马山幻想个结巴出来,杀了小萌也杀了自己,这个解读并不难。大男主的主观臆想,在幻想和现实之间游离,即便如此也没觉得多NB。多年后因为各种八卦,了解到姜文在这部电影中的越俎代庖,以及百晓生的解读,再次2刷,深入到细节中就看姜文的影像趣味。当然这种玩味纯是个人喜好,电影文本并没有更大的张力透视。可能稍有趣味的是,影片中姜文饰演的叫马山,而上一部禁片里他叫马大三,贵州的发音很接近,都是马三。也许姜文想用这个名字还有些跟审片体制梗脖子的趣味。而马嫂实际上跟踪他看到了他枪杀小萌,所以有洗脸的那个情节。所谓枪不是丢了是不见了。也是语言机锋的隐喻。 |
|
陆川总喜欢弄一大堆花头,告诉观众我最牛逼。怎么招吧,你就是不知道是谁拿着枪,我给你一万条线索,就是跟枪都没关系。照他这最后的理由谁拿枪杀人都是合理的。 |
|
那个时候的宁静那么美,那个时候的窦唯那么牛,那个时候的陆川就诉求不明,那个时候的姜文就个性鲜明! |
|
寻枪的政治譬喻不言而喻,国家身怀利器,丢失枪,也丢失了权威,让北京惶惶不安。。。 |
|
压抑中年男的毁灭与救赎之旅。主观与客观混杂,疏离化角色,不在场叙事,极简语境……具有浓厚个人色彩,高度形式化的独立作品,作为陆川名震江湖的处女作,情杀的故事本身过于单薄,功能化的次要角色与阴郁生猛风格之间断裂失谐,文本本身实在难称成熟;尽管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致命缺陷,但谁又能忽视其间闪烁的才华呢:星尘般闪耀的华彩,背后却是无边的黯淡——正是这种才华,始终在自身的局限与和社会政治之格格不入里如履薄冰。这是陆川,亦是整个第六代,艰难坎坷的电影之路 |
|
百度百科里面写得很好http://baike.baidu.com/view/245885.htm现代化的过程以来,中国乡土社会的确发生了很多重大的变化,然而也有很多不适应的地方。在国家看来这是个不可避免、理所当然的过程,但对乡民来说却可能是一种痛苦的适应过程,而那些无法通过自我调 |
|
一开头就可劲的嗨,可是故事到一半貌似酒吧里没了音乐,夜总会开起了日光灯,还好磕的药劲够大,摇头晃脑的跟着姜文来到了最后,结局是不错的,电影表达的东西也出来了,可就象早泻,前戏功夫做的姑娘都打瞌睡了,一进去,半分钟完事,这是不应该的 |
|
陆川的处女作颇具锋芒,特写镜头突显了主人公的焦躁不安,后半段加入的悬疑色彩,以及超现实的结尾都令本片脱离了主流性,姜文的表演同样出彩。 |
|
起码故事乍一看挺明白的,男主一觉醒来发现枪不见了,根据身边人提供的昨晚喝喜酒后回家线索,富商很有嫌疑,曾经共坐一辆车,还和男主初恋偷情,但是经过试探却发现富商虽然开假酒厂,但是没有偷枪。初恋死于枪杀,正是男主的枪,其实杀手想杀的是富商,初恋被推出去挡枪,男主为了找回枪假扮富商,被两枪打死,原来凶手是卖米粉的,因为假酒厂害人所以杀人。剧外网友的解读也很有意思,如果说真的是卖米粉的,男主为什么自己都不知道自己晚上有没有出门还要问老婆,最后一幕被手铐拷住的凶手为什么不见了,但是如果说是男主第二人格杀人,为什么富商坚持凶手不是男主还信任男主保护自己。 |
|
和张艺谋一样,陆川把第一次“献”给了姜文,这是正确的,因为寻枪是陆川迄今最有才华的电影。不过我总感觉,这电影有很强的姜文风格,当然,姜文是监制之一,也说的过去…… |
|
难得的国产好片,扣人心弦,人物刻画充分。主观镜头的大量使用,和不规则音乐的恰当使用,凸显人物的焦虑和不安。我喜欢。 |
|
1。形式大于内容 浪费了一个好题材 2。形散 神散 说是商业片吧 不如杜琪峰的《PTU》寻枪紧凑 细节。装成文艺片嘛 灵气又远不如贾樟柯及姜文的文艺范 这就是陆川和姜文合作的怪胎 3。还真的不喜欢陆同学 @谁说我叫王海洲 |